■市民从沥兴社区某天桥走过。该社区位于大沥镇城区中心地带,周边拥有多个小学、农贸市场,各种生活配套一应俱全。 珠江时报记者/訚洪 摄
■市民在大沥公园阅报栏前看报纸。
绿地率达25%以上,步行15分钟可到达社区医疗服务场所、实现污水无害化处理达标……以上这些,全是宜居社区的必备条件。这一个个硬性指标串联起来,将为居民营造出实实在在的宜居生活。
推进宜居城乡建设,是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大沥根据居民的需求,不断提升各项软硬件水平,目前已拥有10个佛山市宜居社区及1个佛山市宜居村庄。
旧城区里的宜居生活
在每个晴好的早晨,家住大沥镇沥兴社区的张玲燕将正在读五年级的孙女送到学校后,便和老伴一起到离家只有五分钟路程的大沥公园散步。看到在公园里玩耍的小孩子蹦蹦跳跳,正在和街坊们分享生活点滴的张玲燕不时露出微笑。而她的老伴,则在公园一角跟一帮“老友记”切磋棋艺,在楚河汉界中消磨整个上午。
十多年前,张玲燕的儿子到大沥工作后,不久就在沥兴社区买房安家。去年,张玲燕夫妇从湖南老家搬到大沥,与儿子一家团聚。原本以为人生地不熟的生活会很无趣,没想到不到两个月,就在居委会组织的活动中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张玲燕说,每次打电话与家乡的亲戚朋友聊起在大沥的生活,都引起不少人艳羡。
张玲燕一家所居住的沥兴社区位于大沥镇城区中心地带。虽然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但周边拥有多个公交车站,小学、农贸市场等各种生活配套一应俱全。近年来,沥兴社区引入社工机构为居民提供各种专业服务,去年还接连成立了2个街坊会,成为居民自助服务的新平台。“在这里不仅衣食住行十分方便,而且社区活动越来越多,邻里之间也越来越和睦,真是越住越开心。”张玲燕笑着说。
这个让张玲燕“越住越开心”的沥兴社区,本月“荣升”为佛山市宜居社区。近日,佛山市创宜办对2013年全市第一批宜居城镇、宜居社区、宜居村庄进行了申报资料审查和现场考评,大沥镇今年申报的沥兴、沥苑、洞庭、六村、直街5个社区全部通过考评。
提升水平满足居民需求
创建宜居城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创建考核指标共有数十项,涵盖了住房保障、公共服务、绿色空间、交通建设、节能减排和公众参与等多个方面。其中,硬件方面,社区的绿地率要达到25%以上,实现居民出行半径500米范围内有绿色公共空间。在交通、医疗、教育、购物等方面也有明确的便利要求,如步行15分钟可到达社区医疗服务场所、社区距离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左右及实现污水无害化处理达标率为100%。
尽管大沥镇内近年建起了不少新楼盘,但城区中仍有不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甚至更早以前建起的商品房。那时的规划设计,已远远无法满足当今人们的生活需求,成为创建宜居社区的一大“硬伤”。为解决绿化建设不足的问题,沥兴社区党总支部委员叶结华介绍,社区通过举行盆栽比赛、植树活动等,鼓励居民们在家中种花养草,充分调动大家的“造绿”积极性。
除了在社区硬件上有明确规定外,创建宜居社区也要求管理服务方面要有质的提升。沥兴社区居委会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引导已有十多年历史的老小区竹冠花园组建业主委员会,推进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这个模式如今正在沥兴社区的其他老小区中进行着探索。
将申报5个省宜居社区
尽管存在客观困难,但这并不会阻挡大沥创建宜居城乡的步伐。大沥市民对宜居城乡环境的渴望,或许会在未来几年内逐渐得到满足。早在2010年,大沥镇便出台了《大沥镇创建宜居城乡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群众具有幸福感的宜居城镇”的总体目标。此外还细化了多个分期目标,以逐步推进创宜工作。
在创建宜居城乡过程中,大沥镇在规划引导、住有所居、人居环境、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五个方面做足“功课”,提升市民在大沥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指数。经过近3年的努力,如今大沥已拥有10个佛山市宜居社区以及1个佛山市宜居村庄。今年,大沥镇还会推荐沥雄、沥南、岐城、嘉怡、华夏5个社区申报广东省宜居社区。
文/珠江时报记者 李翠贞
通讯员 梁景萍
(责任编辑:廖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