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职院、顺职大等多所高校,发布严正声明
8月18日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发布“严正声明”
指出近期在微信公众号、抖音
小红书、QQ等网络社交平台上
个别账号未经授权
擅自使用学校校徽等标识
或通过创建带有学校名称的账号
并以学校的名义组建新生群、官方群
发布各类校园消息
实则是为了推销广告谋取利益
提醒广大师生提高警惕,谨防受骗
高校仿冒账号屡禁不止
针对新生招数尽出
据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工作人员介绍,这种现象存在良久,屡禁不止,此类账号的包装形式多样,像“表白墙”“新生群”“校园资讯”“校园助手”等,对于没社会经验的新生来说极具迷惑性。
新生报到季即将到来,有些人会利用新生社群、学校学生转介绍的模式进行拉新,而新生面对校友容易卸下心理防线,轻信他人,购买了无必要的物品,或在利益受损时无法正当维权。
这些虚假官方账号的套路都是表面交流互助,实则推销生活用品、驾校资源,或者以介绍兼职为由收取学生费用,更有甚者以“学杂费”“宿舍费”的名义骗取钱财、实施诈骗。
在未经官方授权、发布内容真实性无法保证的前提下,此类账号及群组正大量地在网络社交平台获取学生的信息和联系方式,这是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方面称,目前暂未收到学生上当受骗的投诉。但为了预防此类事件发生、维护学校的声誉,这样的警醒很有必要:一来提醒师生认准官方账号,绷紧“谨防上当”的这根弦;二来对仿冒学校账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震慑作用。
多所高校发声“打假”
官方“仿号”层出不穷
不仅是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很多广东省内高校也遇到同样的困境,在今年8月集体发声“打假”。2025年8月7日,顺德职业技术大学官方平台发布推文,提醒新生认准官方账号,谨防“擦边账号”的陷阱。8月8日,惠州学院官方平台发布提醒:认准官方账号,邀请学生一起来“打假”。
8月14日,广州东华职业学院官方平台发文提醒新生:警惕部分不法分子以“官方群”“新生群”等名义发布虚假信息及推销广告。
仿冒账号屡禁不绝,损害的不仅是新生的钱包,更是学校与师生之间的信任纽带。
防范此类乱象除了严正声明的提醒
更需要多方共筑校园安全防护网
校方应持续加强
官方渠道标识度与信息透明度
加强主动宣传力度
社交平台方需完善
账号实名认证并及时封禁违规账号
而作为网络参与主体的学生
则需要练就“火眼金睛”
进群先查认证、转账多核实、遇骗即举报
只有多方协同发力
才能让仿冒账号失去生存土壤
真正守护好校园网络空间的清朗环境

踏入韶关市的英光街,一眼便可望见那座拼色老门楼静静伫立,门额字迹模糊难辨,与门外的烟火气相比,更显沉寂。
韶关市的英光街。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关浩业
门楼不远处,64岁的郭叔和妻子正收拾着卖炒粉的小推车,准备收摊回家。
目光越过巷边低矮的砖墙,落在粤北人民医院内一栋闲置的旧楼上。那抹红墙在烈日下沉默着,显出几分褪色的落寞。
“以前啊,不少佛山、东莞、江门的学生来这里上学,放学就爱涌到这条街吃东西。”郭叔的话语平淡,却在不经意间掀开尘封的一页,“前阵子,还有在佛山工作的学生专程找回来,就为这口老味道。”
这寻常巷陌的烟火,勾连起一段不寻常的往事——佛山与韶关,确有一份深植于烽火岁月的奇特牵绊。
时光倒回1938年,战火燃及岭南,佛山沦陷在即。华英中学(佛山一中前身)的师生仓促辞别家园,踏上流亡办学的苦旅。其中重要的一站,正是粤北山城韶关。
或许,就在郭叔目光所及的那道围墙之内,琅琅书声曾在危难中断而复续,于异乡的土地上倔强回响。
流动课桌上的教育坚守
在佛山教育史上,华英中学承载着一段特殊的记忆。
这所于1913年创办的学校,最初实行男女分校,在文昌沙稳步发展。然而,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踏上了长达7年的迁徙办学之路。
1938年10月,侵华日军自大亚湾登陆,广州沦陷,中共广东省委、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北迁韶关。为保障师生安全,华英中学300余名师生被迫撤离,首站辗转抵达香港。
然而喘息未定,1941年底香港沦陷,学校再陷危机。危局之中,校方迅速行动,妥善安置一时无法返家的师生,并奋力抢救出大部分图书仪器。
在华英校友伍学宗、熊真沛等人的建议下,学校决定迁往韶关。得益于陈筹硕将军的慷慨倡捐和校董会主席司徒卫先生的全力筹备,1942年,历经艰险的华英中学终于在韶关复课。因校舍紧张,原男校与女校正式合并,在“华英中学”名下开启合校上课的新阶段。
迁抵韶关的师生集体,由300余名学生和20余名教职员组成,面临物资匮乏的困境。原存于佛山、香港的图书仪器难以运抵,学校不得不远赴长沙购置一批应急用品。
即便在动荡中,华英仍坚守严谨校风。学校实行导师制,每班设两位导师指导课余生活;组织学生自治会和班社,鼓励学生参与校外服务。
1943年底,学校在粤北运动会上勇夺女子总锦标,声名鹊起。办学声誉日隆,求学者增多。学校积极筹款增建新课室,在战火纷飞中实现了难能可贵的发展。
“那时,返校的师生渐多。”佛山一中相关负责人追述,“学校重建了实验工场,延续重视自然科学与劳作教学的传统。为女生特设家政室,添置教学用具。师生协力自制仪器,图书设备也逐步充实起来。”
联合办学里的薪火传递
步入由百年建筑改造的佛山一中校史馆,一张黑白照片引人注目:画面仅捕捉到一间简陋的砖瓦房,图注文字瞬间将人拉回烽火连天处——“抗日战争时期连县基联中学校舍”。
驻足凝视,时光仿佛倒流至1944年。彼时,粤北战火蔓延,华英中学师生被迫紧急疏散,部分师生辗转抵达连县(现连州市)双喜山。在那里,他们与来自真光、培正等学校的广佛师生相遇。
烽烟之下,教育火种未熄,几校合力组建了基联中学,于艰难时世中维系弦歌。
同年9月,粤北局势稍缓,因办学声誉卓著,华英中学获准返回韶关曲江原址复课,学生增至400余人。然而和平短暂,1945年1月,韶关沦陷,紧急疏散令再度下达,百余名师生被迫迁往多田。
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在多田坚守了8个月的师生们终于迎来曙光,踏上了返回佛山文昌沙原址的归途。
1945年11月,学校正式复课。男女合校的办学模式得以延续,学生规模达500人,教职员工50余人。存于香港、韶关的图书仪器陆续运回,实验室得以扩充,附属小学亦恢复开办。
“那是最艰苦的岁月……”深耕佛山一中校史多年的校友罗大叔感慨道,“师生们互助互爱,甘苦与共,从未因困境放弃学业。他们守护的,是华南教育不灭的薪火。”
这份血脉中,始终奔涌着爱国热忱:抗战期间,华英中学师生深入乡村办义校、治疫病;1945年9月起,中共党员在校内有了地下活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学子响应号召参军参干,从教育救国的践行者,转身成为建设祖国的生力军。
直到1952年,华英中学与佛山中学合并,开启了新的历程。但那段在战火中守护教育火种的往事,永远留在了佛山的教育史册里。
文昌沙的钟声穿越硝烟,见证了一所中学与国家命运的血脉相连。
烽火迁徙路,弦歌照山河
回望华英中学的迁徙办学轨迹,从佛山到香港,从韶关到连县(现连州市),再到多田,步履维艰。然而,课堂虽在流动,校舍虽极简陋,师生心中的教育信仰却如磐石般坚定,真正做到了“弦歌不辍”。
这段流亡办学的岁月,锻造的远不止知识。在动荡与苦难中,华英师生将课堂延伸至烽火大地,深入乡村兴办义校、疗治疫病。他们用行动,在国难之际生动诠释了“教育救国”的深刻内涵,熔铸了融入血脉的爱国情怀与赤诚的服务精神。
从学界巨擘张五常、杨成志,到杏林仁心陈明哲、伍学宗,再到科技先锋彭加木、庞雄飞、黄本立,文艺巨匠冼星海、司徒汉、潘鹤……一代代华英人,正是在这颠沛流离的淬炼中,坚守向学之心,砥砺济世之志,在各领域璀璨生辉。
如今,驻足佛山一中校史馆,凝视那张基联中学简陋校舍的照片,摩挲那份标注着迁徙办学路线的图卷,它们无声却震耳欲聋地诉说着:教育真正的力量,从不在于巍峨的楼宇,而在于困厄中依然挺立不屈的脊梁,在于守护教育火种的那份执着与坚韧。
当新时代的学子们用指尖拂过这些浸染岁月风霜的旧物,或许能更深刻地领悟:一所名校的荣光,既镌刻于历史的绵长,更熔铸于精神的厚度——那是在国家危难之际,用知识、信念与行动,为民族保存希望、点亮未来的光芒。
“百年文昌盛明城 开笔辉映少年志”
2025年高明区开笔礼
将于8月31日(星期日)上午举行
全城招募中
邀你在文昌塔下感受千年文脉
体验一场庄重而温馨的文化盛宴
活动不容错过
正在火热报名中
↑↑↑
扫码即刻锁定席位
见证文化传承的动人时刻
开笔礼时间
2025年8月31日星期日(8:30-11:00)
开笔礼地点
谭平山文化广场(主仪式区)
三谭革命事迹展览馆(红色教育区)
佛山东门圩(沉浸体验区)
除了仪式感满满的开笔礼活动外
还可以参加免费的
亲子微研学“益启童游东门圩”活动
看、听、游、践、演
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
感受街区独特魅力
益启童游东门圩
时间:2025年8月31日(星期日)上午开笔礼仪式完成后
地点:佛山东门圩
活动内容
1.童游东门圩集章打卡寻宝,参与者持活动卡,在指定点位完成互动任务,如:简单知识问答、模仿古人行礼、寻找特定图案,说出对接暗号等,通关后可获盖一枚特色印章,集齐5个印章可在兑奖处(1949主题剧场游客中心)兑换“文昌小才子/小才女”主题纪念品一份。
2.文昌文化主题文创市集,多个文创和高明农文特产摊位将展示销售东门圩和明城特色手信,如文昌塔模型、文具、特色明信片、文化衫、书签、帆布袋、明城特产、伴手礼等。
3.文昌文化主题互动游戏,在青云巷设置多个轻松有趣的传统文化小游戏摊位,如投壶纳福、巧解鲁班锁、文昌知识翻翻乐、猜字迷、极速拼图、幸运套圈、找答案等,亲子共同完成游戏后即可获得小礼品。
4.文昌文运主题美食品尝,街区特色餐饮茶点商户将推出“开笔礼特惠套餐”、“文昌好运小食”如“状元及第糕”、“妙笔生花糖”、“聪明豆花”、“文思泉涌茶”等,赋予美食文化寓意,将美食体验与文化主题紧密结合,增加体验感。
5.参观1949沉浸式主题剧场,和NPC互动拍照,打卡网红建筑,了解一段明城历史故事。
6. 随机盲盒礼品送不停,参加活动均有机会获得随机明信片盲盒礼品,可以现场写一张明信片“给2026年的我”,立下目标,未来可期,盖上“东门圩”老邮戳,投入“加油箱”邮筒,相约明年今日,共聚共读。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