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物理学遇到意识素解(4)
详细内容

物理学遇到意识素解(4)

时间:2019-12-16     人气:18171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永
概述:物理学课程很少是按其历史发展的顺序写就的。但量子力学的入门课程是个例外。对学生来说,要看清楚为什么我们会接受一种与常识有激烈冲突的理论,就必须清楚物理学家们是如何在严酷的实验室观察事实面前从19世纪的自满中挣脱出来的。......

第四章 物理学遇到意识(4)

1.严酷事实

【原文】物理学课程很少是按其历史发展的顺序写就的。但量子力学的入门课程是个例外。对学生来说,要看清楚为什么我们会接受一种与常识有激烈冲突的理论,就必须清楚物理学家们是如何在严酷的实验室观察事实面前从19世纪的自满中挣脱出来的。


【解释】量子理论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写就更好一点。如此我们就可以看清楚物理学家撒完一个谎言,然后又一个谎言的过程。当然了,我们虽然说是谎言,然而都是基于现象时空的谎言,并不是真相本身。


实验都是基于现象时空的实验,所以实验也是用谎言验证谎言的过程。更加重了真实感。


我在进行解释的时候,尽量地想办法表达清楚,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然而说来说去也是那些东西,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是还是很少人能够关注到这一点。不过我相信,不就的将来,越来越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意识能量的提升,能够看懂我说的话。总感觉隔着一层纸一样,正所谓咫尺西天,大道至简。简单到一句话就可以说完,但是还是需要反反复复地进行解释。


19世纪物理学的天空是很美丽的。量子理论和相对论搅乱了物理学。相对论中的钟慢效应、尺缩效应、空间弯曲等都与意识有关,都与观察者有关。正如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所说的,自我隐藏在了画中。自我隐藏在了许多基本的物理量当中。


心投射在日月轮回上,就创造了时间这个现象实体。


心投射在外物上,就创造了长度这个现象实体。


心投射在外物上,就创造了质量这个现象实体。


心投射的时候,外界如同有个屏幕一样,如同一个哈哈镜一样。有时在现象时空会有所扭曲,所以就会出现时间变慢,长度变短,空间弯曲等现象。但是这些都是假象,并不是真相。


我们按照历史,就可以逐个打破谎言,证入物理学的空性了。


2.离谱的结论

【原文】在19世纪的最后一周,马克斯.普朗克给出了一个离谱的结论:物理学的最根本法则受到侵犯。这是量子革命的第一个暗示——我们今天称之为“经典”的那种世界观必须放弃。


【解释】普朗克是量子理论的创始人。时间进入21世纪初,一个世纪已经过去了。我坚信,伴随着新科学革命,所谓经典的世界观又会回归我们的生活。


其实量子理论和经典世界观并不存在矛盾,两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两者是互为补充的。


量子理论习惯于工作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而经典世界观习惯于工作在时域空间。


因为我们去观察电子的时候,电子一下子从频域空间切换到时域空间,一下子从自在时空切换到现象时空,所以我们感觉到极其震惊。因为我们未能将频域空间和时域空间分离,未能将现象时空和自在时空分离,不能做到离相,所以会感到不可思议。观察电子的一瞬间,一下子进行了两次的频道切换,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就起了一个奇葩的名字,叫坍缩。


我们等了一个世纪,等待禅进入物理学,等待大道进入物理学,等待真理进入物理学。这是一个交叉融合的新时代。因为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离相即是无上甚深禅。


这个世界上,许多都是局,我们需要离开各种各样的局,才能看到真相。离开数学的局,看清数学;离开时域空间,看清时域空间;离开频域空间,看清频域空间;离开现象时空,看清现象时空;离开自在时空,看清自在时空。剥离自我的人性,看清真我,看清自性本心。王阳明先生就是看清自性本心,就可以圆融通达地解释四书五经了。如果能够看清自性本心,得道了,就可以做到离相,就可以圆融通达地解释现有的所有物理学理论了。


我们终于可以在新世纪告慰普朗克的在天之灵了。


3.不情愿的革命者

【原文】马克斯.普朗克假设,电子只能以一咕嘟一咕嘟地辐射能量,这一咕嘟叫“量子”。每个量子能量的大小等于他公式里的h乘以电子的振动频率。…在随后几年里,普朗克甚至害怕量子力学会带来消极的社会后果。物质的基本构成不遵从适当的行为规则,预示着人可以摆脱责任和义务。因此这个不情愿的革命者希望摒弃他所引发的革命。


【解释】罗教明教授在科学网上写了关于量子的解释系列文章,文章开头说道:“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提出量子假设之后,耗尽毕生精力试图通过经典理论来理解物质电磁辐射的量子化现象,但最终未能获得成功,带着遗憾和忏悔离开人世。”


普朗克直觉感觉不太对,可是却不知如何通过经典理论进行解释,所以带着遗憾和忏悔离开人世。今天是清明节,我写到这一段的时候,重新翻看罗教明教授的文章,感觉非常欣喜。罗教明教授完成了普朗克先生的遗愿了。可以告慰普朗克在天之灵了。


罗教明教授发表了共振氢原子模型,用经典物理学理论推导出了普朗克常数和薛定谔方程。罗教明教授说:“量子化现象是与电子轨道共振的必然结果。…从结构力学的角度讲,原子中带电粒子轨道结构的模态响应是量子化现象产生的根源。”罗教明教授的模型已经很清楚解释了能量的非连续性。


罗教明教授通过推导,阐明了氢原子内部电子真实运动是如何的,恢复了物理学美丽的天空。罗教明教授说:“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子沿半径a0的圆形轨道运动,a0由洛伦兹力和电磁偶合作用决定,数学方法上可以选择含时间的运动方程或轨道方程进行描述。…从数学方法上讲,电子沿圆形轨道进行周期运动,可以视为波长为2πa0,振幅a0稳定不变的驻波,可通过驻波方程进行描述和分析。通过驻波方程的求解,我们可以获得轨道频率与轨道共振频率之间的关系,便于我们通过光谱数据对共振轨道变化(即原子结构的变化)的分析和比较。很显然电子的驻波方程并不代表电子的真实运动。”电子云所描述的并非电子的真实运动,只不过描述的是电子运动的空间概率。电子云工作在频域空间。真正的电子运动是有条不紊地,如同地球围绕太阳那样运动,并不是测不准的。


4.拒绝光子说

【原文】虽然物理学界对爱因斯坦的光子的反应就一个字——拒绝,但他们毕竟不是猪脑壳。光已被证明是一种扩展的波,光显示出干涉性质,而离散的粒子流做不到这一点。


【解释】物理学界在杨氏干涉实验以后,普遍认为光是一种波,而不是粒子。所以爱因斯坦的光子说一开始被否定了。


然而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呢?波粒二象性该如何解释呢?


意在于光,就创造了光子这个现象实体。光的实相不是粒子,也不是波。


光的波动性体现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波动性和粒子性在不同的频道,所以不会同时出现。


5.波的假象

【原文】通过单窄缝的光大致均匀地照亮屏幕。打开第二个狭缝,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条纹的宽窄取决于两个狭缝之间的距离。在那些暗条纹处,从一个狭缝出射的波的波峰正好与另一个狭缝出射的波的波谷相遇,从而来自一个狭缝的波与来自另一个狭缝的波相抵消。干涉现象表明,光是一种分布于两狭缝的波。


【解释】杨氏干涉实验太隐蔽了,蒙蔽了如此多的物理学家达百年之久。


关于波的干涉,人们头脑中普遍呈现出来水波的样子,两列波互相拉扯或者增强,在波峰重叠的区域,就出现了干涉条纹。


然而双缝干涉实验果真如此吗?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就否定了这一点。因为单电子不会互相拉扯或者互相增强,至少两列电子波才能互相影响。


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一开始觉得很疑惑,后来我研究电子纠缠的时候,突然明白了。单个电子既然可以分身为两朵电子云,两朵电子概率云,这两朵电子云就会互相形成干涉条纹了。有点类似于周伯通的左右手互搏,自己打自己了。


光如果称之为波,只能是一种概率波,所谓的概率波并不是真实的一种波。在概率波当中,光子只能缩小成数学上的点。在概率波当中,电子也是只能缩小成数学上的点。然而电子是有半径、有自旋的,并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点来表示。


由此可见,光的波动性是一种假象。当然了,对于数学计算和应用而言,如果愿意把光看成一种概率波,也未尝不可,但是波动性并非光的实相。


6.单光子干涉

【原文】有关微粒不会引起干涉的论证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它们是不是就不能以某种方式彼此偏转从而形成明暗条纹呢?论证中的漏洞现已被补牢。既然我们知道了每个光子携带多少能量,我们就可以知道在给定强度的光束中有多少个光子。当光线极度微弱,光强如此之低,以至于仪器上一次只有一个光子通过时,我们依然看得见干涉。


【解释】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光线的强弱程度,使得一次只有一个光子通过。这有点类似于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这里演示的是单光子双缝干涉实验。


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据说里面隐藏着量子理论的核心的秘密,是量子理论的心脏问题。前面我们已经打破了波动性的假象。光可以说只是一种概率波,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波动。


7.神秘的东西

【原文】虽然光的矛盾性质困扰着爱因斯坦,但他坚持他的光子假说。他宣称自然中存在着神秘的东西,我们必须面对它。他没有假装要解决这个问题。在本书中我们也不假装要解决它。这个奥秘仍然将伴随我们走过一百年。后面的章节重点放在说明我们能够通过选择来确立两个相互矛盾的东西中的一个。这一奥秘延伸到物理学之外的观察性质。这就是量子之谜。对此当今量子物理学领域的杰出专家们提出了各种意义深远的猜想。


【解释】现在是时候去解决这个神秘的问题了,我们不要假装去解决它,而是真实地去面对。


我在微信上发表了一些文章,来解释这个大统一理论。有些人说,大统一理论光在这个群里就有好几个了。我说,这个是真的。不能说狼来了说多了,真的狼来了都不相信了。当然了,这个大统一理论不能称之为狼,但是可以称之为禅或者道。


如果说狼来了,也没有错。因为对于躺在安乐窝中的物理学权威,可以说是狼来了。这是一个逆袭的新时代。滴滴打车逆袭了出租车公司;支付宝和微信逆袭了银行。同样的,在这样一个新时代,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只要有足够的悟性,就可以逆袭比物理学家更了解物理学的前沿问题。机会对于每个人是平等的,因为从阳明心学中我们知道,阳明先生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每个人都有光明的自性本心,每个人都有良知良能,只是被物欲所遮蔽罢了。对于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如果悟性不够,但是足够勤奋和笃定,每天都去打磨我们的心镜,当锈迹褪去的时候,良知显现,就可以看清楚物理学的问题了。所谓物理学,就是穷尽万事万物之理的学问。


伴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新科学革命将在中国诞生。从目前接触中国的物理学研究者而言,罗教明教授、赵国求教授等人的理论,将是革命性的成果,他们的贡献将是划时代的。


不必要等待一百年了,因为东方自古都是灵性大国,最擅长就是揭示神秘的东西了。实际上,那么多的物理学家都被困在离相这个事情上面了。无法将时域空间和频域空间(概率空间)分离,无法将现象时空和自在时空分离。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如果能够做到分离,就是离相了,即是无上甚深禅了。


8.三级技术专家

【原文】在1905年这一年里,爱因斯坦不但发现了光的量子性质,牢固确立了物质的原子属性,并且创立了相对论。第二年,瑞士专利局为爱因斯坦提了一级:二级技术专家。


【解释】爱因斯坦以前从事专利工作,真是大材小用了。一开始仅仅是默默无闻的三级技术专家。


由此可见,我们不必迷信现在西方的所谓物理学权威,我们也需要打破对权威的假象。


我们从事物理学研究,就是追求真理,不为名利。所以我们也不必要在乎权威不权威。


9.行星模型

【原文】卢瑟福是个超级自信的主儿,他知道他的行星模型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可以断定,当时其他物理学家都在试图理解从经典物理规律引出的能量的量子化和普朗克常数h,波尔想必采取这样一种态度:“h,有了!”他只是将量子化当做基本性质。毕竟,量子概念一直是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工作成果。


【解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但是无法解决稳定性问题。因为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会辐射出能量,而掉到原子核上。


卢瑟福给波尔安排的工作就是如何解决这个稳定性的问题。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主流的物理学家都在尝试用经典理论解释普朗克常数。如此看来,罗教明教授的共振氢原子模型的确是划时代的,从电子的圆周运动推导出了薛定谔方程,推导出普朗克常数。


10.似乎荒谬

【原文】德布罗意将他的猜想告诉了他的论文导师保罗.郎之万,后者以磁学研究而闻名。郎之万对此没有留下深刻印象。他指出,在推导波尔公式时,德布罗意不过是用一个特定假设取代另一个。不仅如此,他认为德布罗意的假设,即电子可以有波的行为,似乎是荒谬的。


【解释】德布罗意一开始提出他关于物质波概念猜想的时候,他的导师觉得他的这个假设似乎是荒谬的。


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里面,单电子的确会产生干涉条纹。然而电子的确没有波的行为。概率波并不是一种行为,只有在时域空间中的波,才是波的行为。


11.一无所知

【原文】目前尚不清楚德布罗意是如何认真对待他的猜想的。他肯定没有认识到它推动了关于世界的革命性观念变革。用他自己后来的话说:


那些提出新学说基本思想的人往往不能在一开始就认识到一切后果。他在个人直觉的引领下,受到数学类比的内力束缚,他被带着不由自主地走上了一条对终点一无所知的道路。


【解释】德布罗意对自己的猜想的确估计不足,而且还被推上了神坛,不去领取那个诺贝尔奖还不行。


然而前面我们已经打破了物质波的假象了。所谓的物质波只是一种概率波,对于一个石头或者子弹,严格意义上来讲,也可以产生干涉条纹。


12.面纱一角

【原文】如果德布罗意只是一个普通研究生,郎之万很可能立即摒弃他的想法。但他是王子德布罗意。贵族血统起了作用,即使再法兰西共和国。因此毫无疑问,郎之万克制了自己,要求由世界上最杰出的物理学家来对德布罗意的思想进行评论。爱因斯坦回信说,这个年轻人“揭开了笼罩在旧世界头上的面纱的一角。”


【解释】德布罗意的导师不同意物质波的猜想。然而爱因斯坦却给了肯定的评价。所以德布罗意顺利地拿到了博士学位。


历史将会证明德布罗意的导师是对的。当然了,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概念可以应用在计算上,并不代表着实相本身。不能说石头是波动的。德布罗意撒了一个慌,爱因斯坦又给谎言作证了,更加地真实了。


13.如何看待

【原文】现在我们以物理学家在1923年终于被迫接受了波粒二象性作为本章的结束:光子、电子、原子、分子,原则上任何物体都可以是浓缩的或呈弥散的。你可以在大到一个面包或小到一个原子来证明这一点。你可以选择两个矛盾的特性来证明这一点。一个对象的物理实在性取决于你选择如何看待它。


【解释】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提出以后,这个概念被滥用了,甚至说面包、石头和子弹等物质都有波动性,这是很滑稽的事情。


不仅仅波动性滥用,波粒二象性这个特性也被滥用了。当然在数学计算应用上没有错,只是并非实相。波动性滥用的一个极致是产生了超弦理论,认为用弦能够描述世界上所有的事物。用波粒二象性都不能完整表达所有事物,更何况是用其中的一个面呢?


不管是光子、电子、还是中子等,甚至是石头、子弹等,经过杨氏双缝都可以产生干涉条纹。如果勉强说是波,那只能是一种概率波。请注意,许多人都能够理解这一点,这是概率波。然而并不能在自己内在真正做到剥离,将时域空间和概率空间剥离。许多人能够理解离语言文字相,语言文字并不等同于实在本身,但是这只是解证,并不是内在的证悟。这是有根本的区别的。


一个对象的物理实在性取决于你选择如何看待它。以波的方式观察它,就会有波动性。以粒子的方式观察它,就有粒子性。全部都是自己的选择造成的。的确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假如我们对自己的工作、亲密关系、婚姻等不满意,然而这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自己也要对这一切百分百负责。同样道理,我们要对波粒二象性百分百负责。我们选择波的方式观察,所以就有了波动性。我们选择粒子的方式观察,所以就有了粒子性。我们的心如何投射,就有了什么。我们的心如何投射,如何评判,就有了什么。正如智子疑邻的故事那样,我们如何投射邻居,就有了什么样的邻居的样子。我们如何投射身边的人,身边的人就会以哪一面对着我们。上帝就是如此和我们玩骰子的游戏。


物理学界集体投射波粒二象性,所以上帝就把波粒二象性这两面展示给物理学家。实际上光不仅仅有波动性和粒子性这两面,正如石头不仅仅有坚硬和白这两面一样,还会有其他的面。


14.神秘教学

【原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薛定谔曾担任过奥地利军队在意大利前线的一名中尉。战争结束后,他开始在维也纳大学执教。大约在这一时期,他一度热衷于印度吠陀教派的神秘教学,但他似乎从来都是将这种哲学和物理学清楚地区分开来。


【解释】薛定谔深受东方哲学思想影响,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有具体的体现。《吠陀经》所阐释的是宇宙和人生的真相,也揭示了意识的本质。


《生命是什么》一书中讲自我在哪里?自我被包含在了画作之中。蒙娜丽莎那副画像当中隐藏了达芬奇的意识能量。


基本的物理量当中隐藏着意识。


时间默认有个观察者,如果离开了观察者,时间是没有意义的。时间只是人类认知的错觉罢了,并不真实存在时间这个东西。日月双轮的变换使得人们觉得有时间这个东西。在不同的参照系中,时间是不同的。


长短默认有个观察者。长短只是现象时空的产物,所以相对论中有尺缩效应。


薛定谔那个年代的物理学家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能够做出那么多的贡献,真的太不容易了。我们在吵吵嚷嚷着推翻这个理论,推翻那个理论,处于名利驱使。如果不是基于大爱,真的是觉得汗颜。


15.超越物理学

【原文】在他中年后,薛定谔的思想已趋向量子力学所涵盖的那些超越物理学的问题。他出版了两本简短但极有影响力的小书:《生命是什么》和《心和物》。在《生命是什么》里,他提出了基因遗传物质是“非周期性晶体”的量子力学解释。…薛定谔的另一本小书《心与物》的第一章的题目就是“意识的物理基础”。


【解释】薛定谔在中年以后,思想趋向于哲学了。我在研究学习《生命是什么》的时候,专门挑选了哲学相关的精华内容进行讨论,作为一章。


对于意识问题,讲清楚心与物,莫过于王阳明先生了。


一物必有一理,理是对物的限制。世界上没有无限制的自由。物理学是穷尽万物之理的学问。然而一物一物去研究,分科去研究,这个方向搞错了。王阳明先生早年格竹子致知,可是却不能格清楚竹子的道理。他在贵州龙场顿悟而得道之后,就能够格清竹子之理了。


物理学家已经被阻挡在意识天门之外达百年之久了,现在是开启神秘意识之门的时候了。


16.取决于你

【原文】到20世纪20年代初,物理学家们已经接受了这样一种观念:电子、其他微观物质以及光被证明既可以以浓缩的波包形式出现,也可以表现为向四处传播的波。到底取何种形式,取决于你选择要进行的实验。


【解释】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集体意识,对于物理学界而言,这个群体也有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的封印需要打破,要不创新就无从谈起。否则只能是亦步亦趋地去屈从于所谓的权威。


杨氏干涉实验以后,物理学家已经普遍接受了光是一种波的观点。然而光顶多可以说是概率波,这不是一种严格意义的波。


17.无稽之谈

【原文】尽管基于波尔量子规则的早期量子理论是成功的,但薛定谔拒绝接受一种电子只能在“允许轨道”上运动,且毫无缘由地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的物理学。他直言不讳地指出:


你一定要弄明白,波尔,量子跃迁的整个概念必然导致无意义。你说原子的稳态电子首先做的是无辐射的某种周期性的轨道运动,但却没有解释为什么它不会辐射。而根据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它必然会辐射。接着,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并伴随着辐射。那么请问,这种跃迁是逐渐进行的还是突发的?…在跃迁过程中是什么法则在起作用?因此说,量子跃迁的整体思路必然只能是无稽之谈。


【解释】波尔帮卢瑟福完善了行星模型。因为直觉告诉我们,原子系统如同太阳系那样,电子围绕原子核有条不紊地运动。


但是薛定谔在这里进行了质疑,这也是为什么物理学家不能接受行星模型的根本原因。


然而罗教明教授却提出了共振氢原子模型,用经典物理学推导出了薛定谔方程,推导出普朗克常数。罗教明教授的模型属于行星模型的加强版了。在共振氢原子模型中,电子能够稳定地运转,不会掉到原子核。


18.讨厌的量子跃迁

【原文】薛定谔非常感谢爱因斯坦“简短而富于远见的教诲”,即让他注意德布罗意关于实物可以显示出波动性质的猜想。这个想法吸引了他。波可能是从一种状态连续平稳地演变到另一种状态。电子作为一种波可能无须无辐射轨道的概念。他有可能摆脱波尔的“讨厌的量子跃迁”。


【解释】圆周运动可以转化为正弦运动,圆周运动和波动是完全等价的,可以互相转化的。薛定谔方程从时域空间的圆形轨道转化为频域空间的波动了。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概念,是转化到频域空间了。在时域空间,就不是波。两个空间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也是完全等价的。


19.新物理学

【原文】薛定谔非常想通过修正牛顿定律来解释量子行为,他视图给电子和原子的行为以合理的说明来描述这个世界。他想得到一个支配物质波的方程,这将是一种新物理学,因此是一种有待检验的猜想。薛定谔寻求的是一种新的普适的运动方程。


【解释】薛定谔一开始也想通过修正牛顿定律来解释量子行为,罗教明教授做到了这一点。在量子理论创立的一百多年后,罗教明教授用经典物理定律推导出了薛定谔方程。


因为圆周运动或者椭圆运动是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椭圆运动又可以等价为正弦运动。薛定谔方程是描述波动的方程,所以说也是普适的运动方程。


20.感到恶心

【原文】实际历史要比我们讲述的更复杂,更尖锐。几乎就在薛定谔发现波动方程的同时,波尔的年轻博士后——海森伯(对他我们会在后面有具体交代)——提出他自己的量子力学版本。这是一种用于得到数值结果的抽象数学方法。它不需要借助任何图像来描述过程。薛定谔是这样评价海森伯的方法的:“我很气馁,即便不是排斥,我所看到的也是一种相当困难的先验代数的方法,它与可图像化相抵触。”海森伯对薛定谔的波动图像同样没留下太好的印象。他在给同事的信中说:“我越琢磨薛定谔理论的物理部分,似乎让我越感到恶心。”


【解释】海森伯居然觉得薛定谔方程恶心,我们看看是不是海森伯对了。


物理学家已经证明,海森伯的理论在逻辑上是完全等同于薛定谔的理论的。


薛定谔在那里嘲笑海森伯的理论没有具体的图像,只是纯逻辑和运算。然而五十步笑百步罢了。海森伯不给出波动图像,就不会误导世人。薛定谔给出波动图像,反而把许多物理学家带到泥潭里了。让物理学家着相了。更离谱的是,后来物理学家认为可以用波描述宇宙的万事万物。


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本质上并不是波,而是椭圆运动。在罗教明教授的理论中已经充分论述了。


21.逻辑等同

【原文】有一段时间,两种本质上不同的理论似乎都能解释相同的物理现象,局面出现了一种哲学家早就思考的令人不安的可能性。但在短短几个月后,薛定谔证明了,海森伯的理论在逻辑上等同于他自己的理论,只是数学表象上有所不同。今天普遍使用的是数学上更容易处理的薛定谔版本。


【解释】薛定谔自己证明了两种理论完全是等价的。


超弦理论也有类似的现象,五种超弦理论被证明是等价的。


真相只有一个,然而指向月亮的手指可能有多个。


对于追求真理的物理学家而言,就有必要打破理论的束缚,因为理论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罢了。


22.抓住要点

【原文】但海森伯确实抓住了薛定谔理论在物理上的要点。薛定谔物质波是什么在波动?波的数学表达式被称为“波函数”。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对象的波函数就是该对象本身。在标准的量子理论里,原子除了自身的波函数之外,再没有其他存在。


【解释】海森伯也不是吃素的,他是波尔的得意门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薛定谔的痛点。


薛定谔方程本身就有见不得光的事情,因为在发表之前不得不阉割掉相对论部分,只是发表了一部分。


因为薛定谔方程描述的波动图像工作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所以电子只能被抽象成数学上的质点,而不是有大小的,类似于球模型的电子球。


23.到底是什么

【原文】但薛定谔的波函数在物理上到底是什么?起初,薛定谔自己也不知道,而且他推测过,但他错了。现在,让我们先翻翻地,看看这个方程告诉我们可以存在哪些波函数。看完之后我们会担心它们是不是具有实际物理意义。但这就是薛定谔给出的结果。


【解释】我们试图去理解薛定谔方程的物理意义,试图去理解量子理论。


以前的量子理论不能被理解,只能停留在计算和应用上。现在我们斗胆试图去理解了。


罗教明教授已经找到了薛定谔方程的物理意义了,从处于基态的电子圆周运动推导出了薛定谔方程。圆周运动和波动完全等价。圆周运动是电子运动的实相,这是在时域空间。而波动是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两者是完全等价的。


24.自身的波函数

【原文】首先能,我们考虑一个沿直线移动的简单小物体的波函数。例如,它可能是电子或原子。为了一般化,我们通常用对象来指称待描述的客体,但有时我们也恢复到原子。后面我们会讨论更大的东西——分子、棒球、一只猫,甚至一位朋友——的波函数。宇宙学家思考宇宙的波函数,所以我们也会讨论我们自身的波函数。


【解释】看了这段话,这是西方物理学家典型的着相思维。他们陷入了波函数的局了。这个宇宙中有无数个局。


我们陷在婚姻的局里,不断地轮回,无法解脱;我们陷在工作的局里,不断地轮回。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波函数有用,所以我们联想到了所有东西都可以用波函数来描述。


然而我们要弄清楚波函数的物理意义到底是什么,就不会乱套了。


薛定谔和海森伯的理论被证明是完全等价的。海森伯的理论没有对应的物理图像,不会有个波的图像。海森伯理论类似于无相念佛。见相非相,如见如来。如果着相了,就麻烦了。物理学家们就是着了波的相,认为波函数是万能的。于是,又在超弦理论里面瞎转悠。以为用弦可以描述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了。


波函数的物理意义在于描述电子围绕原子核的椭圆运动,这是真实的物理意义。只要有椭圆运动的地方,就可以用波函数进行描述。比如有一个巨人从太阳系外观察,就可以用波函数描述行星的运动了。近期,物理学家发现可以用薛定谔方程描述天体运行,于是惊呼,薛定谔方程上天了!其实,只要弄清楚了薛定谔方程的物理意义,就不会这么大惊小怪了。


25.普适运动方程

【原文】但有一件事情很清楚:对于大的物体,譬如远远大于原子的对象,薛定谔方程实质上成为牛顿的普适运动方程。因此,薛定谔方程不仅支配着电子和原子的行为,也支配着由原子构成的一切对象——分子、棒球乃至行星——的行为。薛定谔方程告诉我们在给定情形下波函数将成为什么,以及它如何随时间变化。这是新的普适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仅仅是这一规律在大物体上的绝好的近似。


【解释】罗教明教授的共振氢原子模型中,通过基态电子的圆周运动推导出薛定谔方程。他完全用牛顿运动规律推导出了薛定谔方程,推导出了普朗克常数。


由此可见,薛定谔方程和牛顿运动定律之间并无矛盾,相反,两者是相通的。正如薛定谔方程和海森伯理论是等价的。


只要有椭圆运动或者圆周运动的地方,就可以用薛定谔方程进行描述。


如此看来,牛顿运动定律不能说是这一规律在大物体上的绝好的近似。


26.仍然是问题

【原文】在薛定谔度假灵感闪现的几年前,康普顿表明,光子反弹电子的过程就像电子和光子是两个结构紧凑的小球。另一方面,在显示干涉特性的时候,每一个光子或电子又都表现得像沿两条路径传播的扩展波。一个单一的对象怎么会是既紧凑又扩展?波可以是紧凑的也可以是扩展的,但不能同时表现出这两种特性。那么原子、电子和光子真的就可以这样吗?原子到底是一种紧凑的对象还是一种扩展的对象?这仍然是一个问题。


【解释】杨氏做了个双缝实验,结果误导了那么多的物理学家,真不知如何评价他的功过了。


我们要深入去研究一下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物理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看看单电子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这个实验并不能证明电子是波。


一直以来我深入思考单电子如何进行干涉,极其郁闷,不得其解。后来,我在研究双电子纠缠现象的时候,受到了启发。


单电子可以用两朵电子云表示,电子居然有分身术,可以产生两朵电子云。其实电子云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图。这是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既然单电子可以分成两朵电子云,就有理由互相干涉了,而不是自己和自己发生干涉。


真实的情况是如何的呢?单电子经过双缝,在双缝中进行弹射之后,随机地往各个方向弹射,概率是等同的。可以用两个概率半圆柱表示。因为双缝是长条形的。如果电子经过两个点,那就是概率半球。在一个垂直于双缝方向的截面里,我们可以用两个概率半圆表示。由近及远电子出现的概率变小,可以用一圈一圈的圆形表示,在一个圆形的线上,电子出现的概率相同。而两个半圆形相交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概率最大,屏幕最亮,这些地方就会形成干涉条纹。这是干涉条纹形成的真实物理意义。并不是波峰之间互相增强,波谷互相抵消。我们不要被宏观波的干涉所蒙蔽了。我在考虑波的干涉的时候,本能地想到水波的干涉,两列波互相增强或者互相拉扯,实际上,在杨氏干涉实验中,并无拉扯现象存在。一个电子和自己无法拉扯,只是概率表达罢了。


我们弄明白了单电子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物理意义,就知道了这个实验并不足以证明光是波动性的。当然了,可以用波动性描述也可以,但并不是实相。光的实相非波动非粒子。


既然打破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假象,同样的,原子、电子和光子的波动性假象也被打破了。物质波的假象更是不攻自破了。我们发现证入了物理学的空性了。


27.单一位置

【原文】虽然一个对象的波场可能弥漫于广泛的区域,但当我们去看某个特定位置时,立刻发现要么看见的是整个对象,要么该位置上什么都没有。…确认德布罗意波概念的干涉实验也一样:按说落在闪烁屏上的单个电子的波场应分为几处,相隔数英寸才对。但闪光过后瞬间可见,电子就点击在屏的某个单一位置上。整个电子便可以在那里找到。原先弥散的电子场会突然收缩到一个点上。


【解释】用薛定谔方程所构建的电子三维波场,我们就可以得到电子运动的轨道图。我们在化学中已经学习了各种美丽图案的轨道。然而电子真实的运动是这样的吗?


薛定谔方程误导了我们,真实的电子运动并不是这样的。转化到频域空间(概率空间),电子的运动轨道就会如此了。


真实的电子运动轨道是椭圆运动的。


因为量子理论习惯于工作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所以在观察的时候,突然切换回时域空间,还不习惯。所以称之为坍缩。


观察的时候发生了两次频道转化,一次是自在时空切换到现象时空。观察的一瞬间,创造了电子这个现象实体。另一次从频域空间(概率空间)切换到时域空间。这一切都在瞬间完成,所以极其隐蔽。如果未能内证大道,不能做到离相,就不能具备火眼金睛,看穿这一切。如果能够看穿,其实也很简单。


28.错误解释

【原文】薛定谔对波场有个最初(错误)解释。薛定谔推测,对象的波场就是涂抹开的对象本身。例如,当电子雾最密集时,构成电子的物质也最集中。因此电子本身是按其波场范围被涂抹开的。…如果一个实际的物理对象按其波场范围涂抹开,就像薛定谔最初认为的那样,那么为了拟合所观察到的事实,波场的偏远部分就必须瞬间凝聚到整个对象被发现的地方。为此物质必须以大于光速的速度移动。这是不可能的。


【解释】最初薛定谔并不清楚他所创立的方程的物理意义。根据薛定谔方程所描绘出的电子云并不等同于电子本身。仅仅是椭圆运动的电子切换到频域空间(概率空间)的图景罢了。


物理对象的波场并不等同于实际的物理对象。原子的轨道图是工作在频域空间,那个轨道图并非实际的电子运行轨道。


29.无法解释

【原文】从某一时刻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状态,牛顿运动定律可以给出它们此前和此后所有时刻的位置和运动状态。同样,从某一时刻的波函数,薛定谔方程可以给出将来所有的时刻和过去所有时刻的波函数。从这个意义上说,量子理论像经典物理学一样是确定性的。但量子力学,即理论加实验观察,具有内在的随机性。这些随机性由“观察”引起,属于理论内部无法解释的东西。


【解释】罗教明教授的共振氢原子模型从电子基态的圆周运动推导出了薛定谔方程,从而推导出普朗克常数。


由此可见,在原子内部,牛顿运动定律可以推导出薛定谔方程,两者本质上也是等价的。只是薛定谔方程工作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而牛顿运动定律工作在时域空间罢了。


之所以有随机性,并不是薛定谔方程引起,而是由观察引起。我们如何去破解这个观察的终极秘密呢?


因为电子的时候,一瞬间创造了电子这个现象实体。从自在实体变成了现象实体,从自在时空切换到了现象时空。一瞬间从习惯的频域空间(概率空间)切换到了时域空间。进行了两次的频道切换。所以使得物理学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进行切换不要紧,这里面要命的是,隐藏着离相。把现象时空和自在时空剥离,把频域空间(概率空间)和时域空间剥离,这两层剥离的功夫,就是离相的功夫。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这些剥离的功夫即是无上甚深禅。难怪阻挡了西方物理学家达百年之久,使得西方物理学家无法前进半步。


然而伴随着全球意识能量的扬升,东方将会出现圣贤辈出的新时代,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理解这一点。只要稍微有点物理学常识的人都可以理解高深的物理学。


物理学就回归了物理学的初心,使得人人都能够懂得。本来物理学就是穷尽万物之理的学问。使得百姓都能够明白天下之物的理。


至此,我们已经用东方的禅学解释了这一现象。


30.观察产生结果

【原文】你可能已经在这种情形下作出那样的选择。你不经意看了一下,结果就导致它出现在某个地点。按照量子力学的标准看法,即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观察不仅扰动了待测对象,实际上观察也产生了测量结果。后面我们会详细讨论什么东西被认为是可能的观察。


【解释】观察实际上创造了测量结果,这和东方哲学如出一辙。


王阳明心学中讲知行合一。测量不仅仅是知,同时创造了测量结果本身,在物理学测量中也是知行合一的。只是这一切太过于隐蔽了。


薛定谔《生命是什么》一书中讲画作中自身在哪里,自身隐藏在画作本身当中。


王阳明山中之花公案。不观察花的时候,花归于孤寂状态,心也归于孤寂状态。观察花的时候,花的颜色一下子鲜明起来。


爱因斯坦的月亮公案。不观察月亮的时候,月亮是否不存在。观察月亮的一瞬间,创造了月亮这个现象实体。然而月亮的物自体是没有颜色,没有形状的。


意在于孝顺,孝顺就是一物。意在于电子,电子就是一物,创造了电子这个现象实体。


31.神学评论

【原文】爱因斯坦不认为随机性是量子力学严重问题,尽管这多少援引了神学评论。令爱因斯坦、薛定谔和当今更多的专家不安的,是量子力学断然否定物理实在。或换言之,是观察者的观察选择居然能影响先前的物理状况。根据量子理论,在我们观察前,某地不存在实际的原子;是我们的观察使得“波函数坍缩”,从而发现那儿有一个原子。但存在实际的原子核由原子构成的实际事物,不是吗?


【解释】令爱因斯坦、薛定谔和当今更多的专家不安的,是量子力学断然否定物理实在。


其实并不稀奇,不用看遥远的原子,我们看石头。


手去摸石头的时候,一瞬间创造并知晓石头的坚硬。


眼睛看石头的时候,一瞬间创造并知晓石头的白。


以波的方式去观察光,一瞬间创造并知晓光的波动性。


以粒子的方式去观察光,一瞬间创造并知晓光的粒子性,创造了粒子这个现象实体。


之所以物理学家对观察觉得纳闷,是由于量子理论整个集体意识,集体的思维模式都习惯于工作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所以从频域空间(概率空间)一下子切换到时域空间,觉得特别奇怪。


32.根本大法

【原文】难道大自然的根本大法——薛定谔方程——就仅提供概率?爱因斯坦认为,对于对象被发现的特定位置一定存在一种基本的、确定性的解释——“上帝不掷骰子”。(波尔建议爱因斯坦不要告诉上帝来如何运行宇宙。)


【解释】我们不要神化薛定谔方程,不能把薛定谔方程当成是大自然的根本大法。


罗教明教授已经构建共振氢原子模型,从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出薛定谔方程,推导出普朗克常数。由此可见,牛顿运动定律和薛定谔方程并无根本矛盾。只是由于薛定谔方程工作在频域空间(概率空间)罢了,所以薛定谔方程提供概率,这也是应该的。频域空间不提供概率提供啥呢?


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投掷骰子,这也是对的。因为牛顿运动定律和薛定谔方程是等价的。我们假如居于原子的正位,在原子内部观察电子,电子如同行星那样有条不紊地运转。上帝的确不会投掷骰子。


然而爱因斯坦也不完全对。上帝的确也会投掷骰子。电子有左旋和右旋。假如电子左旋为1,右旋为2,电子还有其它的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