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南海左右开弓!15个传统产业转得快,18个特色产业万亿来!
详细内容

南海左右开弓!15个传统产业转得快,18个特色产业万亿来!

时间:2025-05-13     人气:98     来源:南海发布     作者:
概述:南海区高规格召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现场会,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阶段性成果与经验进行深入总结......

在产业发展的赛道上


南海正以“双线” 战略左右开弓


一方面加速15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聚焦18个特色产业发展


剑指特色产业总规模过万亿目标


5月12日,南海区高规格召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现场会,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阶段性成果与经验进行深入总结。会议通过选树典型的方式,为产业发展提振信心,全力推动南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提速换挡。


大会为新增的盐步内衣、里水印刷包装两个重点转型升级行业授旗,至此,南海重点转型产业扩容至15个。与此同时,拟出台《南海区“聚力提速”特色产业发展协同推进工作方案》,聚焦低空经济等18个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培育。


大会还对7个示范园区和13家示范企业进行授牌,并举行企业入园、智转数改、融资授信合作等系列签约仪式,同步发布南海区有色金属产业绿色转型工作路径和重点任务,从多维度为产业升级赋能。


“各级各部门要找准切入点、突破口,以‘人文+科技’驱动产业升级模式变革。”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在会上强调,传统产业大有可为,必须进一步强化转的信心与决心;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必须进一步提升转的速度与力度;转型发展时不我待,必须进一步壮大转的声势与合力。


“今天的会议释放出明确信号:南海左右开弓,力推15个传统产业快速转型,推动18个特色产业迈向万亿规模。”南海区区长王勇主持会议时表示,要不断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为建设更具人文特质的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助力再造一个新佛山贡献力量。


区委副书记岑灼雄,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方华刚,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黄智斌,副区长伊拉木江·伊力等领导,以及区直部门、镇街、行业协会、企业负责人出席会议。


实地走访示范企业


感受“老树发新枝”


传统特色产业集群,贡献了全区60%以上工业产值,是南海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守好这份“家底”,就是守住南海发展的基本盘。


早在2022年,南海区就发出“动员令”,全面支持7个镇(街道)加快推进13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以传统产业为代表的制造业是南海最厚实的‘家底’,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传统产业都是南海经济的‘压舱石’。”顾耀辉表示,绝不能搞“简单退出”“一退了之”,而是要通过补强传统产业的薄弱环节,推动“老树发新枝”,使其成为“三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石。


经过三年的时间,一批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崭露头角。本次现场会分为实地调研和集中会议两个环节。当天,与会人员先走进丹灶钧和五金智谷、西樵靛蓝纹学酒店,深入了解园区、企业的转型成效。


丹灶镇是五金重镇,20年前,丹灶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中国日用五金之都”称号。钧和五金智谷项目位于丹灶南部园区内,是丹灶五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项目定位为“零排放”金属表面处理绿色园区,带动五金行业从传统模式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项目总投资约22.9亿元,一期已于2024年9月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主体建筑建设,明年上半年建成投产。该园区具有集聚发展、上楼发展、集中供能、集中治污、集中管理、绿色低碳等特点,项目整体建成投产后,预期日均处理10000吨废水,对改善西、北江流域的水环境质量起重要作用,预计每年为五金企业节约成本30亿元,助力探索出一套适合南海的金属表面处理集聚园区模式。


西樵镇的黄氏靛蓝纹学酒店,将纺织与文旅相融合,打造全国首家牛仔主题酒店,开发系列文创产品。2024年6月,靛蓝纹学酒店正式开业,平均满房率达90%以上,凭借其独特的风格迅速在网络上走红。靛蓝纹学巧妙运用人文和科技之力,深度赋能最为传统的纺织业,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重点转型产业扩容至15个


三年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会上,区发改局局长张家玉通报了全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取得的成效以及工作经验。“南海六维并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张家玉表示,包括搭平台,向存量要空间;练内功,向科创要动力;树龙头,向协同要效益;创品牌,向质量要市场;拓市场,向平台要增量;造氛围,向服务要保障。


三年来,传统产业企业和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22年到2024年,三年间,13个传统产业新增培育超900家“四上”企业,规上(限上)企业总产值(总营收)由不足6600亿元跃升至超7700亿元,累计增长15%以上。其中,西樵纺织、九江家具、里水农业、丹灶五金累计分别增长25%以上、30%以上、40%以上、50%以上。


不仅是量变,更有质变。针对传统产业普遍存在的“低小散”问题,南海大力引导传统产业企业上规升级、规范发展。比如,大沥以专业市场改造升级为突破口,目前正在推进改造项目14个,2024年商贸业新增四上企业139家(其中专业市场“四上”企业46家、同比增长28.05%),113家企业完成“个转企”。


大会现场,还向丹灶钧和五金智谷、金峰兆业时尚数字产业社区等7个园区授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称号,对佛山市立笙纺织有限公司、广东诺米家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授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称号,以鼓励更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狮山镇作为镇街代表进行传统产业升级经验分享。“狮山的三大传统产业领域,规上企业新增205家,总量跃升至767家。”狮山镇镇长冯惠恩表示,狮山建立服务专班对接龙头企业,三年培育超亿元企业130家,成立佛山首个产教技能人才联盟,培育超千名数字工匠。下一步将大抓数字化转型,争取三年内规上企业数字化覆盖率超过90%。


三年前,南海选定13个传统行业作为转型的先锋部队。今年,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将大沥盐步内衣、里水印刷包装纳入重点转型行业。在活动现场,为两个新增重点行业授旗,大沥镇党委书记罗伟海、里水镇党委书记邓秀娟分别作表态发言。他们表示,将紧盯目标、狠抓落实,以实际行动和卓越成效,进一步擦亮盐步内衣和印刷包装这两块金字招牌。


“实践充分证明,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工艺、模式和理念。”顾耀辉说,只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系统化改造升级,完全可以实现脱胎换骨、大有作为。


加快有色金属产业绿色转型


推动18个特色产业迈向万亿


大会还发布了南海区有色金属产业绿色转型工作路径和重点任务以及拟出台的《南海区“聚力提速”特色产业发展协同推进工作方案》。


有色金属产业,作为南海区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是南海传统优势产业的代表。会上,南海区进一步明确了有色金属产业的转型升级思路:围绕“一山一园一院两平台”为核心框架,推动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集群化升级,到2030年将南海区建成国际再生金属贸易枢纽和国内新材料研发高地,为全国有色金属产业提供低碳循环发展示范。


主要任务包括:打造“一山”,即城市矿山。建设大沥再生金属回收贸易园区,推动再生资源企业“工业上楼”。做实“一园”,即南海有色金属产业园。在狮山规划建设南海有色金属产业园,聚焦铜基、铝基新材料,推广绿色低碳技术,打造零碳示范。发展“一院”,即华南(佛山)新材料研究院,构建有色金属材料应用创新体系,为产业注入创新动能。做大“两平台”——再生资源回收贸易平台和广东粤汇金属交易中心平台。


近年来,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会上,区经促局局长、招商局党组书记梁耀智解读了拟出台的《南海区“聚力提速” 特色产业发展协同推进工作方案》,锚定18个特色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以南海特色产业总规模过万亿为目标,建立起全区聚力提速协调发展机制,力求在产业赛道上实现新突破。


18个特色产业分别为:水上文旅经济、赛事演艺、氢能、电力、安全应急、机器人、新型显示、新材料、低空经济、无人驾驶、人工智能、银发经济、甜蜜经济、生物医药健康、人力资源服务、食品康养、宠物经济、循环经济等。方案要求,各牵头部门从场景开放、生态培育、产业链搭建、品牌树立等方面出台细化工作方案及产业发展目标,谋定重点项目,打破部门、层级界限协力发展。


系列项目签约


转型升级再添新动力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首功在企业、主体是企业。大会现场,还举行了2025年省级技改奖励支票颁发仪式。前不久,南海区30家企业获得省级技改扶持资金1.3亿元,其中必得福获设备顶额奖励1500万元,近三年全区累计已有139家次企业获批资金超4.8亿元。这些支票,承载的不仅仅是资金支持,更是满满的信心与期望。


大会还举行了系列企业入园、智转数改、融资授信合作签约仪式。一批企业签约进驻世发(广佛)包装印刷产业园、南海中集智谷产业园。据介绍,世发(广佛)包装印刷产业园由广东兆菲集团投资开发,规划建筑面积达30 万平方米,是广佛地区规模最大的 “包装印刷 + 互联网” 产业园。南海中集智谷产业园位于西樵镇,致力打造成为南海泛家居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基地。


智转数改合作项目、融资授信合作签约仪式也在会上举行。近年来,南海区的数智化转型成效显著,13个传统产业中,超12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数智化改造,占比近70%。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南海区积极引导区内各银行机构针对传统产业开发了系列金融产品,如桂城的“玉器商贸贷”、大沥的“铝业优享贷”、西樵的“纺织设备贷”等。截至目前,南海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工作专班已推动各银行机构累计融资授信759.22亿元,发放贷款594.93亿元,超1.7万户企业从中受益。


以“人文+科技”


驱动产业升级模式变革


“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必须进一步提升转的速度与力度。”顾耀辉表示,今年,区委把“人文引领、科技驱动”作为工作的主攻方向,各级各部门要找准切入点、突破口,以“人文+科技”驱动产业升级模式变革,把前沿技术、人文艺术融入传统制造,让传统产业新潮涌动。


要坚持人文引领,增强产业软实力。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传统产业文化故事。南海将启动“南海匠造”品牌计划,评选一批“文化+科技”融合爆品,为传统产业插上文化的翅膀。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持续举办各层次、各领域的“艺企同行”活动,为企业家、艺术家跨界交流搭建平台、链接资源、促成合作。


坚持科技驱动,增强产业硬实力。一是要走好创新驱动之路,持续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力促更多科创成果从“实验室”迈向传统产业“应用场”。二是要走好智改数转之路,持之以恒推动传统制造乘“云”而上、借“数”发展,力争三年内实现规上企业改造全覆盖。要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广零碳燃烧、无水印染、铝基制氢、铝合金轻量化等节能降碳先进技术,以点带面提升陶瓷、纺织、铝型材等传统产业的“含绿量”“含金量”。


坚持开放合作,增强产业竞争力。一方面,要做好“开放”文章,全力打造南商出海公共综合服务平台,护航广大企业走出去、走得远、走得稳。另一方面,要做实“合作”文章,鼓励引导行业企业纵向协同、横向融合,加快龙头企业“示范转”、产业链条“协同转”、产业集群“抱团转”。


“转型发展时不我待,必须进一步壮大转的声势与合力。要夯实‘转’的支撑,提升‘转’的主动,强化‘转’的协同。”顾耀辉表示,各镇街各部门要找准传统产业的“痛点”后再发力,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各行业协会、商会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主动搭平台、建渠道、链资源,为企业转型“铺路搭桥”,努力击破“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等难题。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