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二章 心经注解
详细内容

第二章 心经注解

时间:2020-02-05     人气:2775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佛陀每次说法的时候,都有一个当机菩萨,这次是观自在(或观世音)菩萨。当机是指每次法会,与佛陀所说法最契合的一个人。......

第二章 心经注解

1 观自在菩萨

   佛陀每次说法的时候,都有一个当机菩萨,这次是观自在(或观世音)菩萨。当机是指每次法会,与佛陀所说法最契合的一个人。比如拈花微笑那个法会,针对的就是迦叶了。观自在这个观字可不是那么简单的,观并不是用眼睛去看而已,而是用神明去觉照,暗中契合真心的省察。真心如同生锈的铜镜,如果把锈迹磨去了之后就能够照天照地了。真心如同明灯,如同蜡烛,如果点亮之后,可以照亮世人回家的路。可以灯灯不断传承下去,使得世人都能够看到回家的大道。道德经中也讲了,去掉名相观察大道之妙,有名相观察大道的行迹。大道的行迹在天地万物之中。这个观字是要用真心去觉照,不是单纯的用感官去感受的。用大智慧去觉照自己本来的面目,这样就能够得大自在,到了极乐的境界,就能够到达彼岸了。菩萨在古汉语不仅仅是自己能够以大智慧觉照,解脱了自己,觉醒了还要去唤醒世间的有情众生。菩萨觉照一切万有的妄情,而归于无情。这个无情并不是世间的真的无情。无情却真的有情,世间的有情却真的无情。无情中有真情,有情中有无情。这个是不是很矛盾和纠结呢?也许并不是什么矛盾的。菩萨连自我的小我都化解掉了,没有对小我的执着了,对自我无情了。可是这个无情却是大爱。菩萨把世间万物和世间众生都看成自己是一体的,犹如手足,还需要什么理由才去爱呢?世间的有情是小我的小爱,是有条件的爱,如果满足不了那些条件就可能就转化成怨恨了。以大智慧观照,妄情就化为乌有了,没有了幻象。物我都泯灭掉了,自性真心显露出来了,这是大慈悲。


2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在此部经的开篇说观自在菩萨,这是全经的纲要所在。这其中有无穷的妙义,但是这可不是仅仅教人一观了事,观中有具体的功力,观中有般若大智慧在的。这里说行深,就表示有功力了。自性真心如同天上的圆月,被业障乌云所覆盖了。如果没有风吹的功力,如何能够移走乌云,显露出月亮呢?自性真心如同麻三斤,这也是禅宗的一个公案来的,如果不经历浸泡去除杂质,如何能够显现出麻的丝线呢?如何能够得到制作衣料的麻布呢?这也有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如果生锈的铜镜不经过打磨,如何能够去掉锈迹呢?这几个都是类似的譬喻而已。使得真心显现的过程都是用功力的过程。修行的功力有许多种,比如在甚深禅定之中。在禅定之中就能够都摄六根,使得六根不会受到外界的诱惑。佛家有六度,也就是有六种可以到达彼的方法。当然法门有八万四千,这个六度是高度概括的几种教法。第一是布施,可以进行法布施,菩萨给众生讲佛法;众生布施财物给世人,可以减少贪念,增加大爱和慈悲之心,减少业障更容易悟道。第二是持戒,管好自己,免得受到外界物欲的干扰,这样心更加容易清净一些。旧的业障在日渐减少,新的业障没有增加,就有希望了。第三是忍辱,能够忍得了常人所不能忍的辱;这样就熄灭了嗔恨心,这也是很难的,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如果修行人能够忍得了,就会减少了业障了。第四是精进,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不能称之为精进;我们要深信菩萨所说,精进修行,不断地减少自己的业障。如果今天减少几分,就放下了,去造了许多的新业,总的业障反而有可能更厚了的。第五是禅定,不管是哪个法门,也许最后都离不开这个静定,只有静定心才不散乱,而且是单刀直入甚深禅定。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如果能够修生活禅,时时刻刻把注意力都放在当下,心念也会逐渐清净下来了。佛陀在教导徒弟的时候,要求大家吃饭的时候安安静静的不说话,慢慢的感受五谷的滋味。也许我们吃了一辈子的米饭,而从来没有知道米饭的真正味道是如何的。也许我们喝了一辈子的水,还没有能够认真的仔细的品味一下水的滋味。读经的修行人不妨现在就试试看。行住坐卧都在禅定中,这才是真定。不一定非得要枯坐的。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对于外界要离名相,于名相而离名相,摆脱名相的束缚。在内心一心不乱就是定了。第六就是般若大智慧了,有了前面的五种修行,也许缘分一到就会开启智慧之门了,自性之中具足的一切智慧如同潮水一样涌出来了。如果能够时时刻刻的精进修行,坚持的时间越久就越能功夫成片,这才是真的修行。功到自然成,功力之行深厚以后,般若智慧就会渐长,智慧长明灯就不会灭了,什么是邪的什么正的马上就能够判断,就能够看到此岸是死地,彼岸是活地,自然就会离开此岸登到彼岸去了。


3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就是接下来要具体说的色受想行识。《楞严经》中逐一讲了五蕴的虚妄不实,修行逐渐圆满次第空掉了。什么是色呢?有形象的可以称之为色,也可以说各种名相,外在的表象。西方叔本华受佛教的思想写了一本关于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这里的表象也是色。我们说不要着相,也就是不要被这个外在的色所迷惑了。外在的语言文字也属于色,也是需要摆脱的。这也难怪六祖会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连具体的佛法也需要放下的,佛法只是过河的工具罢了,我们当然是要敬重佛法,但是不可因为佛法又增添一层执着。受就是肉体的感受,眼耳鼻舌身意对外界的感受。六根对外界的色感受了之后就会行入于内。从外界的色世界被感官纳入内心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行。什么要进入内心,什么不要进入内心,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个选择的过程可以称之为识。想是不是没有什么念头了呢?不是的,摆脱了情绪和情感的束缚了。说是无情也是有情,自然而然的体悟万物一体,把世间万物和众生当成与自己一体的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想什么就变成好像很客观似的,像一个机器一样。正如道德经中说的以万物为刍狗,以百姓为刍狗。天道没有刻意的亲近任何人,可是常多给予善人。菩萨用大智慧照见五蕴都是空的,这可是实在的深入修行功夫的,这需要真修实证的,不能简单的通过语言文字说清楚的。通过修行可以次第把这五蕴都放空了。只有各位修行人深入甚深禅定,才能够实证其中的奥妙。佛法中归纳了十种波罗蜜,也就是十种到达彼岸的方法和途径,这十种波罗蜜也含有了前面所说的六种方法。其它经书大多讲般若波罗蜜,也就是讲的大智慧的方法,唯独这部经书还多加了一个多字。般若波罗蜜,大智慧到彼岸的方法,不仅仅是十种波罗蜜罢了,还有更多,还有无穷变化的法门,实在是八万四千法门也形容不完。这个多字,即行深的实功所在。如果不能以实证大彻大悟,了一切波罗蜜,那么就行不深,就还没有到般若波罗蜜实相。经书上归纳了十种波罗蜜: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如果能够于这十种波罗蜜中,时时刻刻精进用功,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古汉语中说有十波罗蜜,唯独本经挑出般若波罗蜜来强调,这说明般若波罗蜜的重要所在。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没有大智慧如何能够知道前面那九种确实可行呢?如何能够对前面九种深信不疑身体力行呢?九种波罗蜜都是本于般若波罗蜜为基础。佛法修证到了五蕴皆空了,方能观到大自在之处,菩萨教化修行人如此方能度一切苦厄。如果不能照见五蕴皆空,修行的功力还不够深,还没有能够实证到达波罗密多彼岸,般若大智慧还没有完全从自性中释放出来,这样还不能称之为观自在菩萨。修行到足够深入才能得大自在的。


4 度一切苦厄。

人生在世要经历生老病死,经历各种痛苦。也许会在风口浪尖追求名利,也会有恩爱情感生活,也会经历得失贫富这些所谓的事业。这些事情看起来真的跟真的似的,可是在每个人临终前回想自己的一生,却如同在梦中,如同转瞬之间。佛家说梦中说梦。如果说梦和真互为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梦中也有梦,梦中也有真,也许真的是亦真亦幻了。我们人生也许是一场梦,没有觉醒之前在这个梦里又经常做一些梦。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随着里面的剧情变化会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以为都是真的一样。可是只不过是幻灯片快速的投影罢了。世人以假为真,一切都是苦,一切都是厄,不可胜数。佛陀总结了人生的八苦,总之这一切的苦厄,都是由于五蕴而有。如果通过修行实证五蕴皆空,就没有了色,没有了受,没有了想,没有了行,没有了识。只有一场空,那么一切的苦厄,从哪里生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呢?富贵对人来说是忧患,有了权力富贵,反而整日为了维持这些而造各种业,如果没有了富贵,安贫乐道,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如果没有这个臭皮囊,又有什么值得忧患的呢?也难怪道德经中说贵大患若身了。


5 舍利子。

舍利子,这是鸟的名字,梵语叫做舍利,古汉语叫做鹫鹭,又名大雕。这种鸟眼睛明亮而且明力大,其它的鸟都很难接近它。这是用来譬喻佛性万物都很难伤到,如同金刚一样颠簸不破。舍利子可以说是自性真心的譬喻罢了,也可以说是佛性法身的譬喻。世尊的弟子中有一个名字叫做舍利佛的。有些人也许认为这里的舍利子就是指舍利弗,实际不是的。世尊与舍利弗所说的经是《阿弥陀经》,此部经并不是专门为舍利弗所说的。佛法修证修到五蕴皆空,自性光明的时候才能称之为观自在菩萨。在上面所说的五蕴皆空,并不是断灭绝对全部没有的顽空,如果着于空相那个也是一个相来的。这个空是佛性的真空,然而真空却不是断灭的空。如果以断灭的顽空为佛性,这不是真正的佛性,也不是修佛的,也断了自己的慧命。


6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也许但看字面意思的话会被绕晕掉了。虽然看着词语很美,但是也许很难去领悟其中的真正含义。这也是需要修行实证五蕴皆空后谈的体会。比如我们看过月亮,如何跟没有看过的人形容月亮是怎么样的呢?即使怎么说,也代替不了别人亲眼一见的。这些都是说的实在的真实的功夫来的。凡是天下有具体的形象的,都可以称之为色。我们说不要着相就是要摆脱这个色的束缚。外离相即禅,离开这个色相可还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禅了,是不是很神秘呢?色原来由空中生出来,空生出妙有来。空又凝成色,就有了具体的色相。如果色灭了,转化了就为空了。色和空本来也没有固定的,空和色本来也是一种幻相罢了。世人也许不知道色空本来都是不二的,本来都是一体的,产生了强行分别的心。用现代的物理学来理解周边的万物,万物都有名相,形状,颜色等,可是大家只是看到它的这个名相。万物可以转化为没有名相的能量的,爱因斯坦的质能转化就可以看到了。空可以生成色,这个色不断地衍生出天地万物来了。天地万物本来是一体的。如同大海,波浪,浪花,水珠,水汽本来都是一体一样。天地,万物,人类,花木本来也是一体的。把色当做色,把空当做空,就会离开色去求空,离开外界的色相,离开外界的语言文字和表象去追求空,那也是了不可得的。如果说我们读佛经也是着相,那如果没有这些文字,如何能够指引我们去修行,去证得实相呢?道德经中开篇圣人老子也说了同样的这个问题,也重视一个观字。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无和有,这也类似于空和色。这也是差不多的意思了。这两者都同样互为阴阳。阴阳并不是完全分开的,离开了阴,阳了不可得,离开了阳,阴了不可得。道德经中这么说的意思是,去掉名相,观察大道的妙处,于名相中观察大道的行迹。如果没有了名相,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呢?离世觅菩提,如同找兔子的角。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如果没有这个婆娑世界,没有芸芸众生,如何能够帮助我们修行呢?如果修行人去掉名相,绝对的追求空,拒绝一切人事,只是枯坐守静,或者灰心想把念头强行止住,或者把眼睛闭上来观想空,或者整日的为了一个话头来参,通过这些妄想能够修成佛道。连这个成佛的欲望也要放下来。殊不知离开了色来求空,这可不是真空的。以空来拒色,这也不是真色。如果这样怎么能有般若大智慧呢?怎么能够成为得大自在的菩萨呢?通过这样的描述,也许就能够对这几句话能够有一些深入的领悟了吧?名相和空并没有什么不同,可以说名相和空本来就是一体的。可以说心物本来就是一体的。我们也许不必纠结于唯物和唯心,物和心互为阴阳。


7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这四者说到底也是有为法,也可以属于广义的色。舍利子佛性似空非空。怎么形容这个似空非空呢?可以打个比方好了,我们经常用莲花来比喻佛性,出淤泥而不染。淤泥如同污浊的尘世,可是却能够从里面长出无暇的莲花。莲藕的中间可以说是空吗?的确里面也有空空的小洞,但是也不完全是空的,可以说似空非空。很难用语言确切的去形容这个空和有。只能是修行实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比如中药中的白头翁,后世的本草中说它能够无风自摇,有风了反而安然不动。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会不会觉得很不可思议呢?如果亲眼所见了也就觉得这么说有道理了。白头翁的干茎是比较粗的,可是并不高。在其干茎四面所生的叶子如同艾叶那样,可是叶子的蒂又细而且软。只要有微风袭来,其它的草木的叶子都没有动呢,它的叶子就先感知摇动了起来。世人以为没有风它却自动,称之为无风自摇。待到有大风了,其茎粗而短,风吹不动。其叶子早就趴在一边了,所以有大风了反而一点都不动了。我们修行人就要精进修行去实证佛法所说了。否则佛陀对我们所说的,就如夏虫不可语冰。对于色和空,如同有和无。如果不知色,也就不知空。如果不知空,也就不知色。如果不知善,也就不知恶。色和空本来混而为一。正如长江和黄河互为阴阳,回到源头并无二致。至于受想行识也是这个道理了。受想行识说白了也属于色。受想行识也属于空。以般若大智慧来观,色是这个,空也是这个,受想行识也是这个。也许无法完全用语言来表达,正所谓如是如是。


8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佛法说缘起性空。我们说因缘,因为内因,缘为外缘。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还要加上一个随缘。就比如说我们的命运,命是内因,运是外缘。正如一首歌所唱的那样,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也可以说互为阴阳的。打牌的时候,主动打牌的技术技巧占有七分,三分也许是外缘了,也就是运气了。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但是又了不可得的。正如金刚经中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祖告诉我们的事情可都是实话,从来不会说谎的。诸法也就是多种法,也就是一切有为法,都是毕竟空相的。连佛法也是要空掉的,六祖大师说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果执着于佛法又多生出了一分执着了。如果已经过河了,还背着船做什么呢?这个可是在坛经中讲了的,不是我在这里编出来的哦。连佛法都要空掉,连成佛做祖的欲望也空掉了。所以这里说舍利子佛性是诸法空相,这一点也不虚的哦。前面申明五蕴皆空,这是不空之空。这里又说空,又说色相。空中有相,相藏于空。空和相互为阴阳。正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世事人生如同在一大梦中,然而这个大梦中又在做梦。梦和觉互为阴阳,阴中又有阳,阳中又有阴。也难怪庄子会说让人晕的话,不知道到底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呢,还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呢?无相之相也许才是实相,正如佛陀说的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我们一天都向外追寻佛祖,可是佛祖在这里破除了世人的迷信了,什么是如来,这里说的清清楚楚。大家在金刚经中都可以查得到的。不空而空这才是真空的。舍利子佛性是水中之莲,火中之金。虽然是真空而有妙相,妙相而合于真空,空和相本来也不是两样东西,其本质是合一的。正如天地万物、人类、你我他其实并无二致。大海,海浪,浪花,水珠和水汽并无二致。道德仁义礼智信也并无二致,如同一条河流,不断地衍生出支流来。如同一颗树,不断的分出树枝来。舍利子佛性如同天上的明月,散发出无边无际的光辉,并不是孤寂无用的空。


9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空能够化诸法,也就可以化为一切有为法。正如无可以生出妙有来。空而不空,正如我们看到碗里没有装水可以称之为空,可是里面有无色无味的空气的。如果没有房屋的空,就不能住人了。如果没有钟鼓的空,就不能撞出悦耳的声音了。如果陶器中间不空,就不能装什么东西了。空而能有妙用。如果心不空就不能生出智慧了。心空了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呢?那智慧又是什么呢?舍利子佛性不生亦不灭,不垢亦不净,不增亦不减。对于月亮来讲,围绕着地球转,就会有盈缺的变化。可是我们现在已经熟悉了天文了,月亮自始至终都不曾有什么变化,也没有变什么颜色,没有变成污垢或者干净,也没有增多也没有减少。只是世人认知的一种错觉罢了。佛性如同金刚一样,颠簸不破。生灭、垢净和增减这些法,都是有为法,这只是因为人心才有的。如果妄念起来了就可以称之为生,妄念消了称之为灭。尘世污染了称之为垢,脱离红尘俗世了称之为净。私欲和物欲多了称之为增,私欲和物欲减少了可以称之为减。舍利子佛性是不空之空的,如何有这些生灭增减的变化呢?佛性没有南北之分,六祖在见到五祖的时候的回答足以让师傅看到它的根器非常了得。证得舍利子佛性也就找到了般若智慧了,也能够到达菠萝蜜彼岸了,不必再向别的地方求智慧的彼岸了。生灭垢净增减诸法都是阴阳相对的,正如大小、远近、善恶和高低等。本来并无二致,无大无小,无远无近。如果有种种分别心,终在生灭垢净增减诸法中来往,如何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如果不能照见五蕴皆空,这就与般若大智慧相隔了。与波罗密多彼岸也是离得远了。后世修行人当于空和相,无和有这几个字细心追究其不可说,不可思议的真义。这样方能知晓生灭生灭垢净增减诸法,本来俱无的。般若智慧自然显现,波罗蜜多彼岸就不远了,可以举步轻轻跳过无边苦海了。这里说说近和远,本来也是无近无远的。对于八卦和六十四卦来说,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一开始从乾卦开始,逐渐的走远,最远到了坤卦了,最后又回到了原点了。社稷的气数也是如此,由合而分,由乱而治。波罗密多彼岸看似遥远,西方似乎非常的遥远。可是六祖说了,前念悟即佛,后念迷即凡夫。这可是祖师说的,真实不虚哦。前念和后念离的有多远呢,离的有多久呢?也难怪佛祖会说顿悟成佛了。古往今来有许多高僧大德有顿悟的瞬间,有的睹桃花而悟道,有的参悟公案而悟道。如果没有渐修甚至几世的修行得来的慧根利器,如何能够有顿悟呢?顿悟大道,西天就在咫尺。也许只有一纸物欲之隔,也犹如在天边那么遥远。


10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舍利子佛性非空非相,菩萨修行甚深的时候,持守这个空,这个空可是有些不可思议了。可以说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可以说是涅槃,也可以说是无生法忍。念一声阿弥陀佛,即是无上甚深禅。单刀直入,一门深入念佛,精进修行就有可能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了。在大彻大悟的境界中,可以实证到了空中没有色,也没有受想行识这四者了。前面已经讲到五蕴皆空了。一切色相都是由凡夫有心而结成。果真是这样的吗?我们来看看我们感官中的世界吧。首先看这个光,在圣经中说神说需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在人类还没有进化出双眸之前,这个光,只是光波而已,在宇宙中寂寞的穿梭了亿万年。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场景吗?这个场景到底是光明还是黑暗呢?人眼接受到了光线就称之为光明,人眼接受不到光线称之为黑暗。想象一下在另外一个星球,没有人类生活,没有人类明亮的双眸去感知光影,那么光线也只能寂寥的穿梭在宇宙间。也不能称之为暗,也不能称之为明。对于声音又如何呢?我们人类没有双耳去感知空气的震动。那么声波充其量也就是声波,不会有什么音响。这么看来我们所见,我们所听是否是真实的呢?是否又是虚幻的呢?也许是亦真亦幻,如梦如幻的吧?对于时间和空间又有一物可得吗?时间也许也是人类认知的错觉。日月双轮变换,天地万物的变化,让人有了时间的概念。心又能征得到吗?楞严经中佛祖给阿难说法,七处征心都了不可得。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佛祖从来没有说假话的。为什么说心了不可得呢?六祖大师也说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真心自性如何找得到呢?并如何安心呢?这个也许需要真修实证才能了却所有的这些疑问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的心念回想过去的时候,过去能否找得到呢?心念稍纵即逝,我们在想这件事情的时候,马上已经过去了。我们夜晚看到满天繁星的时候,也许有些星光在亿万年前开始发送过来的,在这一刻才到达我们的眼睛。不同的星球到达我们的眼睛的时间是不同的。也许我们看到的星球,此刻已经不复存在了的。那我们是不是被满天繁星的假象所蒙蔽了呢?我们被自己的心骗了,被自己的五官给骗了,可是自己还不知道的。被人卖了还要帮着数钱呢。所以我们要通过大智慧,精进的修行找到我们的真心。要不能了却此件大事,我们来到这个人世间岂不是有些可惜了呢?如果心着于色相,般若智慧就暗昧不明了。诸法就纷纷应运而生,彼岸虽然尽在咫尺,可是还是未能够到达,岂不是可惜了呢?色相是五蕴之首,也是诸法的贼头所在,从无始劫以来,有了色身也有了色相了。色相是由于有了色身而感召来了。我们这个色身劫劫都在色界中做事,为了满足色身而奔波劳碌。我们本来就有这个色身,这个色身也在色界之中,如何从这个色界中解脱出来,如何超脱得了呢?在尘世的污浊中如何超脱出来呢?莲花如何在污浊的泥水中超脱出来呢?老子说贵大患若身,富贵也是大的祸患,有了这个色身也是同样的祸患。业力是如此的重,如何超脱呢?飞鸟要飞翔如何摆脱地球重力的束缚呢?鱼儿要自由的游动如何摆脱水阻力的束缚呢?我们在无形的业丝束缚下,不知道如何解脱了。如同我们现在自由的呼吸空气,然而不知道空气中的雾霾在污染我们的身心。我们所做的业随时都在污染我们自己的身心和别人,包括周围的环境。此部经中单独提出来色字来与空来对讲,生灭垢净增减诸有为法,都由色相而生。如果不能了色相这一蕴,其它五蕴如何能够了得了呢?色相如果没有了,自然就无受想行识。受想行识这四者是由于色相熏蒸而成相。如果空中无色,色便归于空了。受想行识,也同样归于空了。


11 无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是六根。我们平时说的六根清净就是这个了。布袋和尚有一首诗是这样的: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方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里说了哦,六根清净方为道。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也说了,要管好自己的门户哦。庄子里面也说了一个寓言故事,忽和悠帮忙别人凿开了七窍就会死去了。黄帝阴符经里面也说了九窍的重要性了哦。如何关注自己的不听话的六根呢?牵牛要牵着鼻子就可以轻轻地把庞然大物搞定了。要把心猿意马给搞定,也许只需要一句轻轻的佛号,绵绵不绝的用功一门深入。这样就能够统摄六根了。


12 无色声香味触法。

这里的色是狭义的色了,是眼睛看到的色。前面的色是广义的色相,包含了更广义的有为法了。色出于眼睛,声出于耳朵,香气出于鼻子,味道出于舌头,触出于身体,法出于意。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者称之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这六者被称之为六尘。之所以称之为根,是由于它们是生色声香味触法的。道德仁义礼智信,道是根,德是树干,其它的为枝叶。之所以称之为尘,是因为它们迷惑和覆盖眼耳鼻舌身意。可以说是红尘污染和覆盖了六根了。这个尘上面一个小,下面一个土字够形象了吧。


13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六尘因为六根而生。如果没有六根就没有六尘了。这里的界是境界的意思了。比如说眼识以色为界,耳识以声为界,鼻识以香为界,舌识以味为界,身识以触为界,意识以法为界。前面说了识是对外界的选择和分别。比如眼识可以分别五颜六色。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太阳光就是白光的,后来牛顿用三棱镜分出了五颜六色的光。原来和合而为一了。眼睛可以识别出明暗强弱颜色。耳朵可以识别出声音的大小强弱,甚至是哪一首乐曲。这六识各有各的势力范围,分别管一部分。如眼识以色为界,这就是所谓的六识,也可以称之为六界,也就是说六识之界。不仅仅是眼界,连其它的六界都能够打破,都能够跳得出来。我们平时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术语,里面也有开阔眼界,也是从佛经中来的。如果能从这些中跳出来,就可以说无眼识界,无鼻识界,无耳识界,无舌识界,无身识界和无意识界。


14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前面说的五蕴空掉了,六界都无,心就不会妄动了。妄念也就不会产生了。在静定之中久了之后就会打破无明了,也就会生起大智慧了。无明这个词也是比较形象的了。这个自性真心就像是明灯,就像是天上的明月,就像是铜镜一般。本来是光明的,只是被物欲所覆盖,被六尘所干扰,跟着六根走迷失了而已。六根把自己当做主人了,喧宾夺主了,心跟着六根走了。六根在一个宅子里就如同六个妯娌挤在一个房子里,喧嚣非常,也难免会有矛盾了。六根都被六尘所覆盖了,心就看不到光明了,也就变的无明了,这个词是不是很形象呢?比如生锈的铜镜,被锈迹遮得严严实实的,看不到一点光亮,这也是很好的譬喻吧。月亮被乌云遮住了,看不到光亮,也可以说是无明吧。灯被物欲的风吹灭了,可以说是无明了。贪嗔痴的私欲障碍住了六根,心就失去了光明,就称之为无明了。怎么来解释这个无无明尽呢?就比如说我们说无为,连这个无为也是一种执着。我们说无无明,连无无明本身也是一种执着。我们说学习佛法,佛法也是一种执着来的。佛法是心药,如果心病已经治好了,还执着于药,那也是一层执着了。比如我们通过念佛法门去掉无明,那无明去尽了,连这个佛号也需要去掉。佛号如同是以契出契,用佛号把妄想杂念都通通挤掉,待到妄想杂念没有了,连佛号也需要空掉了。我们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比如用一些话语去安慰自己,比如凡事往好处想,又比如不要担心。如果有几天是用凡事往好处想来宽慰自己,另外几天又用不用担心来宽慰。那到底用哪一句好呢?到底需不需要用这些话语来调整心态呢?比如用南无阿弥陀佛来念佛,古代梵语不是这几个字吧?古代汉语也不是这几个字,这是现代简体文字。那欧美的人岂不是要用英语来念佛呢?到底是哪一句才是对的呢?是不是有这样的疑惑呢?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也许就是由于这个就可以超越语言文字了,也就是可以顿悟了的。如果能够离语言文字,逐渐就离名相了。外离相即禅,也就接近于禅了。禅是不是很奇妙呢?去掉无明,而连刻意去掉无明的有为法也尽了,这才称得上是真的无无明了。如果有心于无,那还是有无明,算不得真的无无明。待到无无明尽了,无心而无明也尽无了。如果执着于无无明,那也不能算是真的无无明。既不能执着于无明,也不能执着于无无明。


15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佛陀说有八苦,分别为生老病死等苦。老和死实在是苦中之最了。自古以来人们都希望能够追求长生不老。传说中彭祖活了八百岁,药王孙思邈活了一百四十多岁。唐代二十一位皇帝当中有六位是服用丹药中毒而死的。佛陀教导我们解脱痛苦,获得智慧到达彼岸。很重要的就是了脱生死大事。前面也说了无生无灭,心念无生无灭,我们的人生的实相也是无生无灭的。看到这里,各位读者说是不是骗人的呀?实在不是什么骗人的。只是我们需要通过真修实证来体证这一点而已。比如前面说的月亮,我们说无盈无缺,如果不是看到了完整的实相,如何能够确信无误呢?只是凭着自己所看到的月亮的变化。对于盲人摸象的故事,每个人摸到的只是大象的局部,他们坚持所说的都没有错的。我们也许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也许只是看到了宇宙和人生的一小部分呢?电脑游戏里面的角色如何能够理解我们人类外面的世界呢?无明尽,连无无明也尽了,老也可以接受了,死也可以接受了。修行到了无老死之心。如果无老死之念还存在心中,那还有老死在,算不得无老死。如果修行到了老亦如是,死亦如是,不会因老死而减少般若大智慧,使得般若大智慧有生灭,不会因老死而使得般若大智慧而暗昧,这才可以称之为无老死尽。


16 无苦集灭道。

这里所说的苦集灭道可是佛陀大彻大悟之后的四圣谛教法。我们经常说真谛,还有一个是俗谛相对的。真谛是如是不颠倒的真理,俗谛是世俗的颠倒的。国学大师陈寅恪给王国维的墓碑上题的辞含有脱俗谛之桎梏。如果有脱俗谛之桎梏而得自由者,就必为圣贤,可为万世师表。佛陀大彻大悟之后给曾经追随他的五个随从先讲法,转动法轮用四圣谛的教法。这个法轮这个词也是一个譬喻来的,不要误解了哦。法轮是佛法如同像转动的轮子一样,碾碎一切烦恼和无明,使得世人能够有大智慧到达彼岸。就像法船也是一个比喻罢了,法船有大有小,大的是大乘,小的是小乘。中间有苦海,世人还没有解脱之前在苦海中沉浮,这些也是很形象的譬喻。


什么是苦呢?说明了世间是苦果。我们现在在苦海中品尝着苦果,这是由于我们之前无始劫以来造了很多的业。因果报应一点都不是虚假的哦,有了因才会有果的。我们看到了种种苦果,是不是很痛苦难受呢?也许看透了就会升起出离心,想办法进行解脱。佛陀当年虽然贵为一国的太子,但是看到了这些苦果,有大慈悲心,想帮助世人解脱这些痛苦。


什么是集呢?这是要找到现在品尝苦果的原因,集合而来的原因。苦果形成的原因除了内因,可能还有外缘的。内因和外缘互为阴阳的。所以佛陀在讲的时候还会讲十二因缘,也是专门来讲这个的。其中一个因缘就是无明,这个无明跟前面讲的是一个意思。我们的心灯无明,被吹灭了或者被业障给遮蔽了,看不见光亮了。由于无明我们就会去继续造业,沉迷于苦海之中不知道怎么出来。


什么是灭呢?这个灭是讲的解脱和证果,这里让我们看到了光明的前景,原来有个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原来能够有大智慧。我们都想离苦得乐的。如果能够找到形成苦果的因缘,那我们就有可能形成甜果。我们都喜欢甜蜜的东西,还是有办法改变苦果变成甜果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报应还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如果知道做了小善就会有一点小的甜蜜的果报,如果做了一点小恶就会得到小的苦的果报,那就不敢小看这些一丝一丝的业了。


什么是道呢?道是修行离苦得乐的方法和道路。道也是很形象的,可以说是回家的路。佛陀还教了我们八正道,这也是原始佛教的教法。佛陀大彻大悟之后看到的是很清楚的,教给我们要走正道,而不要走泥泞的小道或者邪道了。苦集的因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着了色相,被物欲牵着走,无始劫以来不断的造业。涓涓细流的业丝不断地凝结和集中成苦果了。


这里讲到苦集灭道,这些佛法也需要放下的,这才能称得上真的空了。如果执着于这些也不能算是空,也不能算是无。只有舍利子空相,连苦集灭道都无,方能成全一个观自在菩萨。


17 无智亦无得。

要得到大自在,岂能用谋虑的智巧来获得呢?如果抱着有所得的心,反而也许就得不到了。如果不争反而天下不能与之争。如果不想刻意得到,就偏偏会得到了。是不是很奇怪呢?比如我们在打坐的时候,想办法去压制念头,非常想让心安定下来,这样强制性的安静下来,如何能够安静得了呢?心性如同一头牛一样,如果不按照它的规律,直接按着它要喝水,它偏偏不肯喝水。需要顺着心性来的。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如龙御珠,游鱼不顾。我们念佛人就是龙的传人,比如说是龙。嘴巴里含着夜明珠,这颗珍贵的夜明珠就是佛号了。游鱼是妄想杂念,在那里纷纷扰扰,都根本不要管。龙含着夜明珠,根本不必在意身边的小鱼小虾。如果张开嘴,呵斥小鱼小虾,夜明珠可就掉了哦。这是我们做功夫的实在所在。任随花开花落,自然就可以入定了。我们需要连这颗珍贵的夜明珠都要放下,才能得大自在。最后甚至连这个大自在也要放下了,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呢?这些都需要实证的了。


18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佛果也是无得而得的。如果抱着有所得的心,反而得不到,这种也是一种欲望来的。故菩萨修行依般若而观。菩提萨埵,这个是全称来的,简称即是菩萨了。菩萨是依佛法真修实证的人,不仅仅是自己修行佛法解脱自己,还要渡世间众生到达彼岸的。这里菩萨跟下面的几句是连在一起的,下面都是说的菩萨修行如何如何。


19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如果菩萨依照智巧分别来观,就不能得到自在了。我们需要用大智慧来去除名相来观大道的妙处。需要用大智慧来于名相处来观大道的行迹。在万物之中隐约能够看到大道的行迹的。大道没有什么形象但是还是有一些斧凿的痕迹的。如果以智巧来看的话,如何超脱得了呢?就比如说再厉害的大力士,如何能够揪住自己的头发,把自己给举起来呢?再厉害的千里眼,如何能够自己看到自己的眼睑呢?如果有这么多的情想分别,这些也是业丝缠缚来的,如何能够得道解脱呢?如果以般若大智慧来观,就会照见五蕴皆空了,这些要整修实证的。用般若大智慧来观,业丝就会一丝不挂了,也没有业给我们造成障碍了,所以就叫做挂碍了。我们每个人累劫以来,不断地造业,如同春蚕在吐着业丝一般,不断地把自己给束缚起来了。但是这些业丝看起来也太不起眼了,根本用肉眼都看不到的,也根本就太小了,也引起不了任何的重视。其实正是这些细小的无形的丝线,缠缚了我们,让我们不知道从哪里解脱出来。这个解脱很形象吧。我们所说的这些丝线就是平时嘴巴所说,心里所想,行为所做。也难怪古圣先贤会不厌其烦的跟我们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依照我们无始劫以来所造的业,我们的命运可以说基本上是可以预测的。可是如果我们不断地进行修行,也许能够很大程度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许就很难预测得到了。比如袁了凡被算命先生预测了,寿命只能到五十多岁,命中无子,做官做到什么程度。但是了凡先生被告人指点之后,不断地做善事,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有了儿子了,寿命也长了,也难怪说仁者寿。我们想不想通过修行改变我们命运呢?这些也都是很实在的事情,学佛可不是消极避世的哦,是不是出乎有些人的意料之外呢?看到这里大家还会认为学佛是迷信的吗?


20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如果用般若大智慧观照,把业丝照的清清楚楚,也知道什么因缘有这样的苦果,就知道怎么样解脱了。照得业丝一丝不挂了,也没有什么业的障碍了。正是因为没有什么挂碍了,就没有恐怖了。我们的心承受的恐怖很多的,比如对老的恐怖,对生死的恐怖。我们都害怕容颜的衰老,即使是倾国倾城的容貌,像西施那样的容貌,也会有老去的那一天。如果以般若大智慧来看的话,西施也是在算不上是美。西施到湖边梳洗的时候,鱼儿看到都会怕的,赶紧沉下去了。佛陀带着自己的僧团走到河边的时候,看到河对岸有一对猴子在嘻戏打闹。佛陀就跟弟子说,看对面的公猴看着母猴也会觉得非常的美丽的。佛陀曾经在宫里当太子,宫里美女如云,可是他有一次看到夜里欢宴之后,纷纷睡着的各种丑态,他就觉得没有什么可美的了。是啊,公猴看着满脸毛的母猴也会觉得很美。假如我们的人进化到现在脸上都还是长毛的,我们也会觉得很美的,难道不是吗?如果用般若智慧观照,就没有美,也没有所谓的丑了。如果能连生死都可以解脱,那其它的也算不得什么恐怖了。金刚经中佛陀说,如果有人能够看到这部经书,不惊不怖,非常的难得。大道至简,如果以智巧来看的话,也许就会有恐怖了,也看不下去了,也许会人行邪道了的。对于佛经来说升起信心很难得,不惊不怖也很难得。这样的人也许如同白天的星星般稀有了。可是物极必反,也许未来有许多人会觉醒了呢?我们会不会睡得不是很沉的那部分人呢,能否先觉醒呢?


21 远离颠倒梦想。

圆觉经上说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连这个也如同梦,那什么不是梦了呢?我们在大梦中,在这个梦中还做着各种各样的梦。有黄粱美梦,也有一些噩梦。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在梦中也有一个大世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可不是假的哦。我们由于因缘发明了电脑,在电脑的虚幻游戏中,有各种游戏的角色在生死的。然而不过不是般若大智慧的圆融通达的观照,决不能远离颠倒梦想之相。这个相犹如镜中花,水中月,看着是颠倒的。梦想和颠倒这两个词可以说很多很多了。


先说说梦想吧。前面也说了一些关于梦的。西方佛洛依德有关于梦的解析,认为我们的意识还只是冰山一角,潜意思是深不可测的。也的确如此,无上甚深微妙法都蕴藏其中,潜在的不可见,还没有开发出来的这部分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修行,得到大自在就能够开发出来了,就能够有大智慧了。自性之中具足一切,这一切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哦。传统中医的经典中也有关于梦的分析,我们的魂魄藏在脏腑之中,我们做什么梦直接和我们的五脏六腑和经络相关的。我们反过来想想,佛陀说觉悟,还有说梦中说梦,难道我们真的是在梦中,还没有觉醒吗?如果有人对你说,整天都没睡醒的样子,也许你会跳起来哦,可是实相又是如何的呢?也许只有修行才能够实证了的。佛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如梦幻泡影。柏拉图有一个洞穴的故事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在一个洞穴里面有一群人被绳子困住了,只能面向一面白色的墙壁。在身后燃着一堆篝火,这群人可以看到篝火的光影在墙壁上变化,可是看不到火。会因为光影的变化有喜怒哀乐的情绪,这是不是有点像我们看电影呢?大家以为这个世界就只有墙壁上发生的一切。直到有一个人好不容易挣脱了绳子走出了洞外,看到了别有洞天。可是他返回洞里面来,无论如何劝说他们,他们都不相信,还以为这个人肯定是疯了,在说梦话呢?我们可以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呢?


接下来说说颠倒吧。张果老倒骑驴,他难道真的不会正着骑吗?非得倒着骑?是否给世人一些启示呢?佛陀经常说颠倒众生,我们真的是颠倒的吗?也许我们以大为小,以小为大。以正为邪,以邪为正。以梦为真,以真为梦。我们也许在大梦中,以为是真的和实在的。这里也需要跳出我们对梦和真的执着,也许是亦梦亦真的,不可思议的。河流不断地往下流,我们只是感叹江河的波澜壮阔而看不到源头了。也许我们真的倒流的黄河水往回去看看的。布袋和尚的那首诗前面也说过了,为什么退步原来是向前呢?我们都想向前走,可是退后却是向前了,不可思议吧。我们如果被物欲所迷惑,被色相所迷惑,也许就会把大道看成是小道,把小道当成大道,这是不是也是颠倒了呢?业障犹如烟雾一样,不断地缭绕,使得修行人想看清大道都看不清了。偌大的一条大道都完全看不见,就比如用两颗豆子塞住耳朵听不到打雷的声音,用一片叶子遮住眼睛看不到泰山一样。道德经中有许多这样的词语,比如正言若反,大智若愚,大方无隅,大白若辱,这个世界难道真的是颠倒的吗?


也许许多人真假难辨,以假为真,以真为假,可是自己却完全不知道,这样白白断了自己的慧命。西游记里面有些大智慧来的,经常会串出一个假的孙悟空出来,两个表面看起一摸一样,如何辨别呢?如果没有法眼如何认,那可是个问题。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使得唐僧都误解了孙悟空,师徒反目了。那我们修行人扪心自问一下,哪些是真正的正道佛法,哪些是真正的善知识和明师呢?这可不是那么好认的。佛陀在世的时候说了,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数。如何识别真伪这可是个大问题来的。孙悟空在师兄弟面前展现神通,师傅生气把他逐出师门了。我们需要的是般若大智慧,需要的是无上正等正觉,而不是神通,神通只是副产品而已,只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已,不求自得的。如果为了吸引世人而展示,只会迷惑了世人,容易使得人行邪道罢了。我们需要展示给世人的是不神之神,不爱之爱。佛陀曾经给自己生病的弟子擦背,曾给弟子缝补衣物,这也都是真实大爱的佛陀。他曾经身为人父,生下了一个儿子罗睺罗。他曾经身为人子,是净饭王的儿子,也是太子。他修行大彻大悟之后教给自己父亲的无上法门就是念佛法门,可谓是大孝。他曾经身为人夫,耶输陀罗公主是他的夫人。随着历史天空的推移,这一切似乎都被掩盖了,使得人们看不到圣人真实的一面了,也似乎不太愿意接受这些真实的一面,但是也千万不可低看圣境哦。


用大智慧照见五蕴皆空,逐步修证就可以证得涅槃了,也就能够远离颠倒梦想了。涅槃这个词也是梵语来的。凤凰涅槃获得重生,这也是一点都不虚的。修行人用大智慧到彼岸,获得大自在是不是获得重生了呢?凤凰可不是被火烧死了哦,这一点不要误解了哦。这个词也可以说是寂灭,也可以说是圆寂了。这个圆寂最先的意思并不是归西哦,并不是死去了哦。这可是得到了寂灭永安,得到了修证佛道的极果哦。菩萨修行,如果舍掉了般若大智慧,决非真修了。


22 究竟涅槃。

前面说菩萨依般若大智慧修行而得正果,不但菩萨是如此,究竟涅槃的三世诸佛,都是依此般若大智慧而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这些词许多都是从梵文中来,接下来后面会有专门针对这些词的解释的,这里就不赘述了。涅槃在古汉语中是说无为,也是说圆满清净。也是说无上正等正觉,也是说无生法忍,也是最终的佛果了。可是我们还是要连这个佛果也放下不能执着。楞伽经中说,涅槃是清净不死不生之地。在涅槃中了脱了生死。所有修行的人的最终归宿,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了。这个涅槃可不是死哦,千万要注意。千万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哦,这个有形的生命如果离开了,如何帮助我们修道呢?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虽然处在末法时期,可是上天对我们已经不薄了哦。我们修得人身,很不容易的。也能够听闻到真正的佛法,这也更难得了。所有叫我们放弃生命的修行,都不是真的修行的,这可要相当注意了。修行绝对是好的结果,如果不是佛陀也不会苦口婆心的劝说我们的。我们从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福报的,可以说是福慧双修才是圆满的。由此可知,涅槃者是佛修到了大觉,入于清净无为之地,已经由凡入脱化成圣了。这里不是说是死,如果是死,怎么能够成佛呢?后人不知涅槃真正的含义,就以死来解,这可是大错了,断了自己的慧命了。


23 三世诸佛。

三世是指过去世,未来世和现在世。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我们都是学佛的人,然而什么是佛呢?这里可能要说一下的。前面已经解释了菩萨。佛这个字从梵语那边来的,一开始华语是没有的。左边有一个人,那说明也是从人而来的。六祖说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在世间的,不能离开世间而谈佛法的。佛法是谈如何修行得大智慧到彼岸的方法。如果离开世间众生来谈,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离开这个世间来寻觅菩提,如同在兔子头上找角,那是了不可得的哦。这可以说给了我们很多信心哦。我们每个人通过精进的修行,都有机会,有可能修成正果的哦。这一点给了我们莫大的希望的呢。当然在具体修行的时候,成佛作祖的这种欲望也是要放下来的。要不本身这个也是一种执着,执着于佛法也是一种执着来的。佛也叫做觉者。前面讲到梦想,如果我们在大梦中,醒来的就叫做佛了。这是不是很形象了呢?这个觉呢,对外离一切有相,对内离一切空相。于相而离相,于空而离空。不要被有所束缚,也不要被空所束缚,是不是很不可思议呀,那就精进修行吧。


24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前面说菩萨依照般若大智慧修行到达彼岸。这里说三世诸佛,也是依照般若大智慧到达彼岸的。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了。那我们是不是也要依照般若波罗蜜来修行呢?这可是一个很大的法宝来的哦。这部经书就是专门来说这个事情的。足可以见智慧的重要。


25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耨音奴)

这个词是不是比较拗口呢?这是来自于梵语。阿在华语中是说无;耨多罗在华语中是上;三在华语中是正;藐在华语中是等;菩提在华语中是觉。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了。这个道果可是无上的哦,也是如来无去无来之道,也是涅槃大解脱之道。佛法必要修到无上正等正觉才能称之为极功。如果不到这个境界,不能称之为成佛,也不算是大彻大悟了。


什么是无上正等正觉这里再进行解释一下,当然是要靠实证的了,我们面对无上正等正觉,如同仰望着高山一样,如果不亲自爬上去如何能够知道呢?但是佛陀还是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的,我们每个人只要精进修行都是有希望获得解脱的。正觉这里强调了正道,有很多不同的觉。比如我们在做梦的时候,以为是自己已经醒了的。我们醒来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有可能在梦魇当中,有可能半梦半醒。这里告诉我们要正觉。如果我们已经明心见性了的话,我们就很容易知道正道了,我们借着微弱的亮光看到了大道,就不至于走上邪道。正等是觉于等等,正于等等。没有一件事情不觉,没有一件事不正。无上是已经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了,无心于觉,可是觉已经不会再进入梦中了。无心于正,可是不得不正了。修佛到了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境界,可以说光辉遍满世界了。人们常说无量光无量寿,我们可以看到圣人的画背后都有光亮的。如果已经修成了无上正等正觉,物欲再难伤害到了,一切尘世苦恼灾患不能伤害了,可以居于自在极乐了。


可是如果要修到无上正等正觉,需要依赖般若大智慧,精进不断地天长日久的修行,到了彼岸方能得到。如果还没有彻底,即使有了部分的般若智慧正觉,也还没有到无上正等正觉。对于过去未来现在三世的佛,对于已修成未修成刚修成的无数诸佛而言,无数的佛修到涅槃,都不外乎是依赖了般若大智慧的方法。这里再次强调般若智慧是众菩萨的真种子,也是三世佛修道成功的关键路口。如果要修成菩萨,修成佛,都需要通过这个路口的。菩萨所修的是正等正觉之事,这属于上乘之道;佛所修的是无上正等正觉之事,这属于最上乘之道。上乘之道是到彼岸之道;最上乘之道是到了彼岸还要向上离开彼岸之道。有佛经说: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虽然到了彼岸,但是这个彼岸之中还含有彼岸,正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还要从菩萨的此岸修到成佛的彼岸。如果还没有到彼岸,就需要精进修行到彼岸。如果已到彼岸,就需要继续精进修行脱离彼岸。修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寂寥之境,不生不灭,更再没有可上了,也到了极乐世界了。总之不管是菩萨还是佛,都需要依赖般若智慧进行修持,如果功力还没有到极处,就称之为菩萨了,如果已经修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境地,就称之为佛了。菩萨就像是儒家里所谓的贤,佛就像是儒家所谓的圣了。不管是贤还是圣,所走的路都是一条路,都是般若智慧这条路,只是功力深浅程度上有分别罢了。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用梵文来翻译,的确有难言和不可以思议之处。虽然先圣把它解为无上正等正觉,又给了许多的别名来指向它。其实用无上正等正觉来形容其中的奥妙,还远远未足以形容的。比如我们要对别人形容蜜蜂糖怎么好吃,对于没吃过的人,连糖都没吃过的人,对于蜜蜂都没见过的人如何形容的清楚呢?真如佛性不落于有,也不落于空,不落于边界,也不落于无边界。如果要勉强形容它吧,也许一形容就失去它的本意了。如果要议论和描述它吧,就容易让别人误解了,也难怪佛陀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之后,觉得此法妙难思。可真是太奇妙和神奇了的,怎么能够给世人讲的明白呢?佛陀慈悲世人才决定住世讲佛法的。舍利子空相不可思议,哪里有什么正觉的形迹,哪里还有什么正等的端倪呢?古圣先贤在翻译经书的时候,保留了梵语而不翻译成华语,大概其中也有不可取,不可说的妙处吧,需要我们去真修实证其中的奥妙吧。大道隐而无形,还待心传。达摩祖师来中土传禅宗的佛心印,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先贤因为这句梵语是硬骨头来的,绝没有地方下口,不得已而勉强翻译成了无上正等正觉。只是打开一条很小的光明的缝隙,使得后世学人看到了小的亮光,就不再怀疑,向着这个修行的目标而精进修行了。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也许到了一个境界,就迷恋那里的风景,以为已经到家了。殊不知,不到这个境界还不算是到家的。


26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接下来又要赞叹般若波罗蜜多,般若大智慧了。这个是无上的方法。正是因为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智慧才能成就诸佛菩萨。因此般若大智慧,并非中下二乘的小事。菩萨和佛的修行方法是上乘无上道。中下二乘要么执着于空相,要么执着于有相。空相本身也是一种相来的哦,没有一种东西固定的叫做空。般若波罗蜜多实在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27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接下来讲几个咒了。世人都觉得咒语是非常的神秘和深不可测的。咒在于华语来说是总持,也就是不二法门,也就是总持万法的意思。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如果打开了这个总持的法门就可以了。什么又是不二法门呢?我们平时口头老说不二,不二就是一了。二就不符合于道,一就符合于道了。还专门有一个公案是一指禅的。这个一和二堪比数学上一加一等于二的论证了,也是妙不可言的哦。二也许是有分别心的,有美丑、善恶、高下和长短等的分别。亚当和夏娃也是吃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实而犯了原罪,吃了知善恶树的果实就会区分善恶了,有了分别心了,也许这个是原罪的,不是吗?道德经上也说了,不以玉为贵,也不以石头为贱。作为修行人,不管是走哪个修行的法门,总归都离不开静定,离不开般若大智慧这条路的。这就是不二法门,也是总持的法门了。舍此别无他法了。这么一说,对于咒语是不是有了有别于平常的一种理解了呢?咒为神咒,明咒,上咒和等等咒,这里说的咒语。


什么是神呢?如果只知道神,而不知道不神之神,那可算不得神。只能是说执着于神,正如执着于空和有。如果执着于彼岸,连彼岸都离不了,如何能够算得了真的解脱呢?我们也讲精气神,凝神就能够聚气了。我们肾脏虽然属于阴,五行属水,可是阴中有真阳,水中有真火。我们的心脏虽然属于阳,五行属火,可是阳中却有真阴,火中有甘露的。白天阳气浮越,人就感觉不到困。夜晚肾心相交,充足睡眠就会精力充沛了。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修行,不需要睡眠也就能够使得心肾相交,互相滋养,那就能够摆脱睡这个欲望了。佛家的五欲里面财色名食睡,还包含了睡这个欲望的。


什么是明呢?明与暗相对,明与无明相对。明字左边是日,右边是月,日月互为阴阳。日月双轮变换给我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