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话说佛山“舞狮”
详细内容

话说佛山“舞狮”

时间:2020-04-20     人气:1910     来源:佛山博物馆     作者:admin
概述:“舞狮子”简称“舞狮”。每逢新历元旦和农历春节元宵、迎神赛会、秋色巡行,四乡各地群众均喜爱这结合了体育、武术、舞蹈、锣鼓的传统舞狮活动。狮队出游互相拜访,云集佛山,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落,场面非常热闹。......
      “舞狮子”简称“舞狮”。每逢新历元旦和农历春节元宵、迎神赛会、秋色巡行,四乡各地群众均喜爱这结合了体育、武术、舞蹈、锣鼓的传统舞狮活动。狮队出游互相拜访,云集佛山,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落,场面非常热闹。 
  据说是在一千多年前的隋朝时,从西域的木雕狮子兽头舞艺传入中国的,到盛唐时代,“狮子舞”已发展成伴有打节拍、踏着鼓点的大型舞。历代相沿,舞狮艺术更演变得多采多姿。有关舞狮的技艺与狮头的形态,因各地方风俗习惯之异亦大不相同。因而在舞狮的艺术创作和表演程式上,形成了各自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如江西的“手摆狮”,安徽的“青狮”,福建的“抽狮”,四川的“高台狮子”,湖南的“武打狮子”,太原的“狮子滚绣球”,北京高碑店的“单狮”,河北保定的“双狮”,广东的“醒狮”等。尤其是以佛山地区的“醒狮”及狮头扎作别具特色而名扬海外。 
  佛山民间“醒狮”这传统活动之所以历久不衰,是深受历史环境影响的。自清代至民国期间,广大城乡工农群众响应当时的反清反帝号召,更不甘受“东亚病夫”的耻辱,因而奋起习武自卫,武馆及各种狮会组织如雨后春笋,促使舞狮活动更趋兴盛。 
  “舞狮”的表演技巧,着重于个人的功力与对手的紧密配合,才能表现出狮子勇猛威武的形态。有的要表现狮子的滚翻灵活;有的要动作细腻腻轻巧,有的花样诙谐;有的善于表现狮子嬉戏好动的性格。归结起来,其基本动作有“站、爬、蹲、卧、蹦、踏、退、滚、吻、昵、啃、吼等” 20 多种,表演者把这些基本动作有机巧妙地组织起来,按不同的情节构图来表演,就可形成丰富多采的舞狮节目了。 
  常见的舞狮表演有:狮子出洞、下山、过桥、饮水、采青等。而采青的舞技一般有:采吊青(即采高青,驳五、六人高);采水青(即低青,以木盆载水,生菜红包放在盆中);采地青(即拆蟹,用生菜、果品、甘蔗砌成蟹样,以托盆盖着);桥下青(用木凳叠高,生菜红包吊于凳下);上山青(叠高台)等。这些表演难度极高,十分讲究程式与技巧。 
  “舞狮”还有文、武、善、恶之分。"文狮"着重于表情动作,通过动作细致地刻画狮子的各种神态。“武狮”则着重于刚劲技巧,如“搏斗”、“觅食”等动作,都要表现狮子威猛的性格。杂技舞台的“舞狮对手”、“狮子踩球”、“兄妹戏狮”、“八狮图”等,皆是“武狮”的威猛形象。不论文狮或武狮,其身段、手势、步法必须配合自己一派的武技程式。敲击锣鼓手法,各派亦有自己的一套,锣鼓每一节拍都必须与舞狮步伐相结合,才表演得有声有色。 
  “舞狮”是由狮头和狮被两部分组成。佛山的狮头用竹篾和纱纸扎制成,眼、耳、口皆能转动,造型生动醒目,并涂上各种鲜艳颜色,以区分狮子的种类:如“大花面”(黑、白)、“二花面”(黑、黄)、“七彩面”(红、白)等。“大花面”加上“青鼻”、长角黑短须者,表示该狮是好勇斗狠的。“七彩面”为常见的“文狮”。“舞狮”出队亦有一定程序,如“派东”、“头牌开路”、“锦标彩旗”、“舞狮采青”、“武打队”、“锣鼓队”、“谢东”等,队伍一般有五六十人,多则二三百人。 
  随着社会的进步,今天的舞狮队伍程式一改以往陋习,而活动范围亦不仅限于节日。在很多中外文化交流和盛大庆典活动中,醒狮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路英雄大有用武之地,舞狮技艺正发扬光大。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