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湛高铁联调联试启动会正式召开
8月18日,广湛高铁联调联试启动会在佛山召开,标志着广湛高铁联调联试前的准备工作已全部完成,项目即将正式进入联调联试阶段,为项目年底具备通车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广湛高铁正线全长约401公里,总投资998亿元。线路从广州站引出,途经佛山、肇庆、云浮、阳江、茂名、湛江等市,最终抵达湛江北站。自项目建设以来,广湛铁路公司组织参建单位先后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多变等难题,稳步推进各项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广湛高铁全线路基、桥梁、隧道、无砟轨道工程已全部完成,并顺利完成通信、防灾、房建第一阶段静态验收专家评审,为下一步联调联试的顺利开展赢得了宝贵时间,其中,新兴南至湛江北段计划于8月25日启动联调联试;广州至新兴南段计划于9月25日启动联调联试。
联调联试是高铁开通前的重要环节,主要是模拟开通运营的行车状态,对新建铁路轨道、路基、桥梁、隧道、电力及牵引供电、通信、信号、客服、自然灾害监测等各个系统性能及状态进行测试和试验,及时发现和整治存在的问题,为线路开通运营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联调联试结束后,将进入试运行阶段。
广湛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时速350公里沿海铁路客运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广东省自主投资建设技术最复杂、线路最长、投资最大的铁路项目,是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北部湾城市群的高速铁路。
项目建成后,将大幅缩短粤西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距离,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运输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极大改善粤西地区群众出行条件。

高标准建设佛山市高级中学新校区
推进纪念中学改扩建
确保三年内新增高中阶段学位5500个以上
扩建西江新城一小
探索华英(高明)学校小学、初中部分址办学
调整高明实验中学办学层次
……
8月21日
高明区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议
发布教育强基提质三年行动计划
再次吹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高考高位突破
中考表现夺目
对高明而言,教育不仅是最大的民生,更是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明把教育事业作为“一把手工程”紧紧抓在手里,加大资源投入,破解教育体制机制、资源配置、办学条件等结构性矛盾,让“优学高明”的品牌更加具象化。
具体变化有哪些?
一起来看↓↓↓
01、“家门口”的好学校不断涌现
从增量来看,近年累计投入8.8亿元发展教育,新增学位3500个,成功建成佛高、华英等品牌学校,有力填补本土优质学校的空白。
02、办学条件不断升级
中学寄宿制办学、小学平躺午休、运动场铺装化、教室空调配置、食堂自主经营实现“五个全覆盖”,高明学子校园学习生活更加便利、舒心。
03、好校长队伍领航发展
全面调整了公办中小学的校级领导班子,以公开竞聘方式选聘了126名优秀人才,校长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初中、小学班子平均年龄分别降低6岁和8岁。
04、好老师队伍不断壮大
始终坚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招聘原则,近年招聘引进的264名各类人才中,名优校长15人,正高级教师4人、博士5人、硕士240人,今年新招录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和重点院校毕业生比例占比达到52%。
高明区委书记姜岳新表示,中高考数据证明了高明教育一年比一年进步,尤其是今年,全区高考成绩取得新突破,四所高中均创历史最好成绩,中考成绩也进步显著,各分段特优生人数均大幅提升。
高明还成功入选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成为全省首批申报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督导评估验收的县区。在全省县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中连续五年获评“优秀”等次,是全市唯一取得该成绩的区域。
当前,高明教育事业发展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对人才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对办好家门口优质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要真刀真枪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以“五大工程”为引领,加快推动高明教育实现新突破。
深化三大改革
推动高明教育实现新突破
会上,高明区教育强基提质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正式发布,通过制定“三年施工图”,预计再增加投入10个亿,加快建设佛山西部教育新高地,为建设佛山西部经济新中心贡献教育力量。
如何改?
高明从改供给、改师资、改机制
进行全面深化↓↓↓
高明将建强高中教育摆在优先位置,通过高标准建设佛山市高级中学新校区、推进纪念中学改扩建等,确保三年内新增高中阶段学位5500个以上,届时全区公办高中录取率将提升至60%。
面对群众关心的义务教育学位供给问题,高明还将通过扩建西江新城一小,探索华英(高明)学校小学部、初中部分址办学,调整高明实验中学办学层次等,不断优化学位供给。同时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体系,统筹抓好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强教必先强师。高明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力争未来三年引育一批市级以上教育人才和重点院校毕业生,构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人才梯队。同时,潜心培育“未来校长”,优化校长队伍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
高明将进一步深化区镇办学体制改革,实施“区镇分层治理、协同共管”办学管理机制,充分激发镇街办学内生动力。此外,教师薪酬绩效也深化制度改革,打破平均主义,实施优绩优效激励行动,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贡献突出者多得。
会议同时对当前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强调、再动员、再部署,全面部署教育系统防控工作,切实筑牢疫情防控屏障。
你知道吗?
佛山其实藏着一处
“澳龙小镇”
在这里,澳龙产业悄然崛起
一年四季不间断供苗
向着“华南最大澳龙苗种基地”稳步前进
澳洲淡水龙虾俗称“澳龙”,是一种大型淡水螯虾。澳龙体大,平均个体体重100~200克,最大个体达500克,肉质肥、滑爽,味道鲜美,经济效益显著,但由于种苗稀缺、养殖技术要求高,多年来未能形成大规模养殖。
在佛山市高明区杨和镇沙水村,以淡水澳龙产业为核心的特色渔业悄然崛起。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与技术创新,这里形成了从孵化到养殖的全产业链条,不仅实现了四季恒温育苗,更带动周边农户走向规模化、现代化农业之路。
01、“别人开始育苗的时候我们的虾苗已经下塘了”
在沙水村广东家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孵化车间里,技术人员穿梭于一排排孵化池之间,正在为种虾进行父本和母本配对。
这里是华南地区规模领先的淡水澳龙(红螯螯虾)工厂化育苗基地,即便是在严冬,车间温度依然恒定在20摄氏度左右,为虾苗生长提供稳定环境。
“我们选择的父本通常在一两至一两五,母本在一两至一两二,公母配比约为一比三。”技术总监黄晓伟指着池中通体鲜艳、螯足饱满的种虾介绍,“红螯螯虾对环境和基因要求极高,每一步都需科学调控。”完成交配的母虾抱卵后,将被移至产床进入保种孵化阶段。待幼体发育至一定阶段,再通过精准降温程序使其逐渐适应外塘环境,从而提高存活率。
与传统的外塘受精再移入室内孵化的模式不同,家禾水产采用全流程工厂化孵化——将种虾引入室内完成蜕皮、交配、产卵和孵化的全部环节。该模式依托恒温恒湿、AI水质监控、基因测序等高科技手段,实现对虾苗生长周期的全程可控。
“别人三月开始育苗的时候,我们的虾苗已经可以下塘了。”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大幅缩短生产周期,更成功将苗种存活率提升至90%以上,实现了全年不间断供苗。
02、打造华南最大淡水澳龙苗种供应基地
推动这一变革的是企业投入和强大的科研支持。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华南总监甘崇健介绍:“我们与家禾水产合作共建的工厂化孵化项目,目前已实现年产2000万尾虾苗,能覆盖约4000亩养殖水面。”该项目通过产学研联动,将实验室成果迅速转化为产能,有效缓解了澳龙虾苗长期依赖进口、供应不稳的行业痛点。
家禾公司负责人麦子健说,沙水村优良的水质环境和生态基底,是项目成功落地的重要基础,“我们经过数年水质跟踪和生态评估,确认这里非常适宜淡水澳龙的孵化和养殖。”
目前,广东家禾水产在高明区拥有1000亩养殖场,其中沙水基地占200亩,并配有3000平方米的智能化孵化生产线。该基地已成为推动当地农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示范项目。其推出的“公司+农户”模式,正带动周边农户共同投入标准化养殖,逐步形成聚合种苗、饲料、技术、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闭环。
随着模块化、工厂化生产模式的成熟,沙水村淡水龙虾产业朝着“华南最大淡水澳龙苗种供应基地”的目标稳步迈进,书写着高明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