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五章 此谓知本
详细内容

第五章 此谓知本

时间:2020-02-15     人气:1660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前面列举了文王、君子是如何的,如何发明明德的。这里讲亲民了,如何治理邦国,如何治理百姓。......

第五章 此谓知本

1.必使无讼

【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注解】前面列举了文王、君子是如何的,如何发明明德的。这里讲亲民了,如何治理邦国,如何治理百姓。


孔子曾说:“听诉讼案子,我和涉案的人所想也是一样的,都希望不要有诉讼的事情发生的!”对于百姓最好的是使得他们都不要去做恶事,就不会有诉讼的事情发生了的,大家都其乐融融。


《道德经》中说,百姓饥寒交迫,这是由于在上位的人食税太多了,使得百姓负担过于重了的。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是由于在上位的人太过于有为了,去搅乱民心的。


在隋朝法令非常的严苛,可是盗贼还是很多的。由于税负过重,又发生自然灾害,百姓如果不去当盗贼,根本就没有活路了;当了盗贼也许也是死路一条,起码带来生的希望了,也只好铤而走险的。


接下来看看曾子对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什么解释的。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得无情的人,也就是做了恶事的人,本身就会感到敬畏,自心战栗忏悔了,不敢再去花言巧语的狡辩了。自然就改过自新了的。并不是以严刑峻法去惩罚罪人,而是以德服人的。这个才是根本的。先王盛德如此,一对照就会万分的忏悔的。每个人即使是恶人,也是有点良知的,只是被物欲所遮蔽了罢了。古人见贤思齐,见到贤人也会把自己的恶行给掩盖起来了,有羞耻感了。


2.大畏民志

【原文】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注解】大畏民志,此谓知本。可以说圣人如此圣明,已经发明了明德了。可以照亮天下每一个角落。百姓心中有一丝阴暗的私欲,都被照亮了的。圣人不怒而威,无欲则刚,百姓就会心存敬畏之心,不敢去越雷池作恶事的。如此可以说是知本了。前面有关于本末之说。如果以法令来管束百姓,惩罚百姓,如此就是末了;如果以德服人,发明每个人的明德,致每个人的良知,良知发现了就会羞愧万分的,这个就是本了的。如果没有自律,何谈他律呢?自律他律本来是一个东西的,不可切分为而来对待的。刘邦入关中,废止了秦朝严苛的法令,与民约法三章,而百姓无不欢欣鼓舞而大治。孔子前面听诉讼,并不是以严刑峻法来刑讯逼供的,而是以德服人的,使得不敢再去作恶事的。作恶事的人,也会忏悔万分的。


3.此谓知本

【原文】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注解】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这就可以称之为知本了,也可以说是知到了极点了,已经恢复了本有的良知了的。以严刑峻法为末,而以德服人,发明明德于天下为本的;以君为轻,而以民为重,以民为根本的。邦国如同车驾,而百姓如同轮轴。如果轮轴不行,邦国也就难以维系了。


关于法令这个问题再啰嗦多几句。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我们似乎喜欢自由,很讨厌法令和清规戒律。可是如果没有一根线的牵引,风筝并不是飞得更高,而是一头掉下来了。如果没有河堤,河流并不是更加自由了,而是奔流而出,已经干涸了。如果没有地球运行的轨道限制,地球就不能称之为地球了,不知道飞到哪个寒冷阴暗的角落去了。如果人心不被良知所指引,此身也就危险了的。如果没有大,就没有小。王阳明小的时候,就写了一首让大人都感到惊讶的诗句:“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大小是相对的,如果没有大,也就没有小。轻重也是相对的,如果没有轻,也就没有重。如果说泰山重,可是跟地球相比,泰山又是轻的了。如果说羽毛轻,可是一根丝线还更轻了,羽毛便是重的了。如此看来,私欲多了,作恶也就多了,法令也跟着变得多了,繁杂了。私欲少了,作恶就少了,法令也就精简了的。如果私欲少到了极点了,甚至全部都去除干净了,发明明德了,此时法令也就不需要了的。这个跟多少,大小,这个道理是类似的,可以想象吗?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