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详细内容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时间:2020-02-07     人气:978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故取天下常以无事。乃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1.【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故取天下常以无事。乃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2.【注解】

前章说足不出户可以知天下,这一章说无事足以取天下。春秋战国的时候,诸侯王都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很多人都想夺取周朝的天下。圣人老子劝诫世人以无事取天下。如果用兵甲有事来夺取天下,是不会长久,也不会成功的。天子自有天命,天命不可违背。如果德不配位,只会自取灭亡,不会长久了。假如诸侯王们都能够以无事取天下,世上不就太平了吗?这也是圣人老子慈悲世人的教法。做学问也要无为而治。如果先为道,然后再做学问,可以如孔子一样,一以贯之。如果试图从学问中悟道,穷尽天下的理,那还是会走不少的弯路了。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修道和平常的学问不同。反者,道之动。学问和修道似乎完全相反的。平常的学问,学得越多越好。但是为道就不同,为道要反着来,去除知见,越少束缚越好。修道的人入俗世应物。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为学的人,大多自以为博学多闻最为智慧。如果有事物来的时候就用心关照一下,灵活运用能够炼性。如果事物去了就恢复安静了,安静到了极点就会生动了,就是修命了。佛陀堂弟阿难,最为博闻强记,能够将佛陀所言所行一一诵出。但是佛陀入灭后,五百罗汉集结佛经时,阿难差点不能够参加。因为在此之前,阿难并未能证得阿罗汉的道果,后来经过阿难精进修行终于证得果位。善财童子有著名的五十三参。如果悟道之后,再去参访三教九流,就能够融会贯通。在此之前,只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一门深入的修习。世人被物欲遮蔽了,自己陷在无明里面,也对此一无所知。但是世人却不能接受这一点,骄傲的认为天上地下自己什么都知道。圣人已经摆脱了物欲的遮蔽了,打破了无明了,摆脱了无知了。圣人是过来人,是先知先觉,回向看就知道世人的无知之处在哪里了。苏格拉底曾说过,他比别人知道的更多的,是知道自己的无知。他生活的年代,有许多人自以为非常的聪明,却被他辩驳的颜面扫地。他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于是这些人联合起来指控他:“苏格拉底有罪,他腐蚀年轻人的心灵,相信他发明的神灵,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诸神。”当他遭受失败,给自己招来凶恶的敌人时,他感到有点儿后悔但又感到有趣。他表现出一种悲哀的同情。因为他关心每一个人,就好像他在对自己说:“我们是多么愚蠢的儿童啊!”苏格拉底看待雅典城中的敌人的眼神,难道和耶稣看罗马士兵的眼神不是有些相似之处吗?世人只是被物欲蒙蔽了双眼才做出了这些错事。小孩子做了错事,大人会怪他们吗?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的限度就是现象界。这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要告诉我们的,也是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要告诉我们的。西方所说的现象界,也就是相。叔本华中的意志指向大道。表象指向相。大道没有形象,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到。形而上学是大道,形而下学是现象界。柏拉图认为人的理性可以超越感官的限制。灵魂可以摆脱肉体的束缚,从而达到理念,达到本质,达到本体。鸟儿在天空中飞翔。鱼儿在水里遨游。鸟儿想要摆脱空气的束缚、鱼儿想摆脱水的阻力。可是可否想过摆脱了它们,是否能够飞,是否能够游呢?


(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做学问的人每天都有进益,修道的人每天都精进修行减少业障。做学问的人以学到的知识为荣,以孤陋寡闻为耻辱。修道的人则是减少自己的物欲,减少自己的知见。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以什么为最大最重要的事情呢?可能放在人生百年来看,只有生死是大事,其它的可能都是闲事来的。修道了脱生死不能不说是人生的大事。人的寿命按照百岁计算,也就是三万多天。过一天就少一天,就接近死亡一天。如同水缸里面的鱼一样,水缸在不断地漏水,总有一天水会漏完的,鱼儿就会死去了。鱼儿在鱼缸里面游来游去的时候,有什么好觉得快乐的呢?世人就如同水缸里的鱼,还在为了名利在争斗,不知道水在悄无声息的流逝。如果把世事看开放下,就能理解南面称王,不如坐进此道了。古人云:世人皆知其神之神,而不知不神之所以神。在此,其神之神,即是后天思虑之神。不神之神,即先天的元神。为道日损,才能够了悟不神之神。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为道修行的人,减少情欲,去除知见,学到愚时方是贤。日新日日新,坚持去除情欲,增长智慧可以称之为损。情欲忘了,连智巧也泯灭了,因此说又损。把情欲减少到了无为的程度。但是世人不要又被无为所束缚了。大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那方面减少了,其它方面就补回来了。做学问的人记诵诗词文章,兴百工技艺,贵在寻师访友多见多闻,这样就能做到才思泉涌。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之会,也是围绕着如何做学问,如何教人展开的。对外探求的越多,知道的越多,这样才会胸有成竹,提笔成文。然而却不知道先发明本心,这样就能够一通百通了。王阳明的临终遗言:此心光明,夫复何求?还有什么必要向外不停的求索的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是向外求索,而是反求诸己。修行的道路可以说很远,也可以说近在咫尺。西方极乐世界很近,但是咫尺天涯。假如博览群书泛通故典,只是增加知见而已。如果不反求诸己,搜罗遍了世间的知识,必心志纷乱而神明乱。虽然学到的知识愈多而道愈少。为道者需要像剥香蕉抽笋一样,越剥越少、越抽越无,以至于无无之境,空空之境才算得它。就像行者行一节丢一节,如人们吃甘蔗,吃尽丢尽仍反于无。


无为而无不为。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就没有什么不能成功的了。如果有为的想成功,反而成功不了。不断地减少物欲,这样心不随物转,把私欲灭尽了,可归于无为。正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孔子说:“能够无为而治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听政罢了。”百姓清静自化,安居乐业,就没有什么可做的事情了。这是由无为而后可以大有为。世事都是反着来的,无为而无不为。古时有诗赞张果老: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张果老为得道高人,他可能是为了提醒世间颠倒众生,凡事都回头看看,回归自性,所以才倒骑驴吧?


(2)故取天下常以无事。乃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故取天下常以无事。前面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无事。无为而能取天下并能安天下。取天下的人,贵在于常以无事。治大国如烹小鲜。无事,那么就无欲。欲望是罪过的根源。如果君主无欲,那么百姓清静自化。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假使做君主的人能够自正自律,就能够顺应民心。百姓如同众星拱月一样自然围绕在他的周围。天下人心归,治国如视诸掌,这就是为什么无事足以取天下。周武王灭商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天下就安定了。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与民约法三章,安民心,天下就得到了。


乃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无为就无事。有为就多事。无为而无不为。有为就有不为了。有为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假使有事就会有物欲。有物欲就会扰民。徭役赋税重了就会失去人心。人心既然已失去,就会众叛亲离,这就是为什么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无为的益处,天下的人很少能够了悟到并做到。假使形势所迫,为了天下安宁,不得不兴兵动马。在有事的情形下,也需要归于无事。张良子房能一心一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需要做到心志不纷乱,计谋才能够想出来。假使遇事乱了阵脚,如何能够处理的好。古代征战沙场的人,必定号令严明,耳朵不听外面的流言蜚语,眼睛不看扰乱人心的事物,内心安定不会飞驰出军营之外。诸葛武侯千百万军中,纶巾羽扇自在清闲。空城计一曲古琴吓退司马懿大军,使得西蜀偏安,得延长了汉朝的命脉。如果有事在心,方寸已经乱了,灵台已无主人了。即使圣人有事也要归于无事,方能应对自如。乔布斯平常经常坐禅。虽然公司的事物繁多,但是通过坐禅,归于无事,方能处理好纷纭复杂的事务。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