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道德经 第六十六章 为百谷王
详细内容

道德经 第六十六章 为百谷王

时间:2022-10-11     人气:2017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永
概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第六十六章 为百谷王


1.【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注解】


前面章节许多地方讲到柔弱谦下的益处。大国与小国邦交,适宜先谦下待之。上章教导世人不以智巧治身,也不以智巧治国,乃至于大顺。这一章教导世人以谦下修身,待人接物,以谦下为上。以谦下治国,国与国的邦交政策,以谦下为上。如果大国谦下的对待小国,那么小国必定感恩戴德来归附,小国无非是想讨得大国的欢心。如果小国谦下的对待大国,那么也不至于夜郎自大,不知道天高地厚,大国更容易优待小国。世间万物都是反着来的。如果世人想在别人之上,就要首先谦下待之。如果想成为人上人,需要先为人下人。得道的君主不追求物欲,不求回报的服务于大众,这样的人世人就乐于推荐为君主。这样的君主能够天下为公,但是如果这样清贫,还会有多少人会争夺呢?


世间万物似乎都是反其道而行的。如果要想争,首先要不争。不争天下就莫能与之争。布袋和尚留下的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世人处处想占上风,都不甘在下面。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大家都想往上,都争着往上,但是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呢?有时大家都争,未必能够得到,反而可能会招致祸害。圣人争于道德,世人争于名利。世人应当想清楚,需要修身完善自己的德行。如果不能够有很好的修为,即使争到了也不能够长久。如果向内修行道德,不追求名利,但是该有的都会有,该得到的还是会来的,也会有很好的福报。世人处处想争先,都害怕落在别人的后面。事事争先可能反而不能处在前面,事事不争反而并没有落在最后。圣人见功劳不争先,见苦劳就争先。世人见功劳就抢,见苦劳就躲。刘邦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张良知晓其中的厉害关系,所以不敢争先,才得以保全自己。那些心安理得的领取了高官厚禄的人,大多没有很好的结果。朱元璋打下天下也是一样的,只有知道进退的人保住了性命。


老子教导君临天下的人,应以谦下之德面对世人,这样天下归之如归于江海。在春秋战国的乱世,施行仁政的君主比较少,因此孟子劝说梁襄王说:“…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君主,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国家的稳固,不在江山防御有多牢固,而是在于君主的仁德,在于君主能否谦下的对待臣民。如果君主怀有盛德,世人会如同众星拱月一样围绕在他的周围。圣人内圣而外王。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不能修身养性,一个家庭都经营不好,如何能够治理国家天下呢?尧帝在考察舜帝的时候,将自己的两个女儿下嫁给他,观察他是否足够贤德,观察他是否能够慎独,终于将帝位禅让给他。后来这两位妃子得知舜帝驾崩的消息,就投河殉情了,这也是湘女多情的由来。魏武侯曾与吴起一起乘船顺西河而下,船到中流,武侯说:“江山真是太美了,山河之险真是太牢固了,这可是魏国的宝贝啊。”吴起对他说:“国家最宝贵的是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边有洞庭湖,右边有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但不讲求德义,大禹把它消灭了。夏桀所处的地方,左边有黄河和济水,右边有泰华山,施政不讲仁爱,商汤将他流放了。殷纣王的国家西面有太行山,黄河在南面流过,地势也无比险要,但施政不讲道德,周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治理国家在于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如果君主不讲德行,就是一条船中的人也都会成为敌国的人。”武侯说:“你说得很对。”作为一个仁君,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礼贤下士,招揽天下贤士,这样不仅自己国内的圣贤之才会出来相助,而且天下其它诸侯国的人才也都会纷至沓来。如果心胸狭窄如同小水沟,人才就会流失,为人所用,成为自己的敌人。战国时期魏国的人才可以说是群星璀璨,但绝大多数都流失了,实在是非常的可惜,吴起、商鞅、孙膑和范雎等都流失了,不为自己所用不说,反而成为自己的敌人。对于一个人才来说,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得不到重用,甚至被陷害,商鞅、孙膑和范雎就是这样的例子。


(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之所以能够为百谷之王,是因为它能够善于处下。江海因为卑下的缘故,涓涓细流归于它。圣人因为仁德谦下的缘故,百姓如流水一样纷纷归附于他。百川之水,不拘泥于是净或秽,总归于江海,兼容并蓄。江海宽大而能容纳它,因为江海地处低下,以其善下。用此来譬喻圣人谦下,天下归心。对于圣者仁君,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天下贤才争相效力。天下的贤才也在审视君主,君主在明处,圣人贤才退藏于密,姜太公并非直到晚年才有才华,而是在等待明君的出现。


故能为百谷王。江海以卑下所以能够成为百谷王。大国以谦下,礼贤下士,才能够成为众多人才归附的对象。国力强盛,以人才为本。李斯原为楚国人,秦王要驱逐外国人,他写下千古流传的《谏逐客书》,劝谏秦王如果想国力强盛就不应该排斥人才。其中提到:“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正是秦国如此,才能够有能力横扫六国。为学也应当兼容并蓄,不抱有门户宗派之见,抱着谦下的心,不轻后学。善财童子曾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善财童子最初从文殊菩萨处发菩提心,先后向菩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参访请教,并依教奉行,终于获证善果。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善财童子因此成为佛教虚心求法,广学多闻的典范。善财童子谦下好学,向三教九流不同的人进行请教,最终获证善果。


(2)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世间很多东西都是相反的。如果圣人想教化和引导百姓,位置在百姓之上,那么就要谦下的对待百姓。不仅仅是从语言上来说,而是要表现在实际的行动中,要不很难让百姓感化。圣人并非真的想身居高位,想位置比百姓高,而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顺承天命,不得不在百姓之上引领百姓,给天下带来长治久安。对于不善于治国的人来说,对下属严厉的批评,没有谦下的对待对方,必然很难服众,也很难被百姓尊为上。欲上民,必以言下者。如果想在民之上,必然言语谦下。言,心之声。虽然说大道是无法完全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清楚的,但还是比较重要的。观察一个人的内心,可以听他所说的话,看他的行为。举手投足可以观察出此人秉性是善是恶。君天下者,尊为天子。身居高位的人,贵为九五至尊。假如他能够谦下的对待自己的下属,百姓必然会拥戴他。如果身居高位而恃强凌弱,老百姓必然嗤之以鼻。对于身居高位的人,更适合率先谦下对待别人。对于国与国的邦交,大国更适合谦下的对待小国。英国女王能够为穷人洗脚,佛陀也能够为生病的弟子擦洗背部,耶稣给自己的门徒洗脚。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如果想在百姓的前面,那就要先在百姓的后面。开明的君主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开明的君主不与民争利,给老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像这样的有道君主,世人都会推举他的。世人知道他与民同利,而非与民争利。德兰修女德行高贵,很多大的集团都愿意把钱直接捐献给她,她在临终前只有几件破旧的衣服。有道的君主出言必谦下,如古代君主一般以孤寡不谷自称。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欲得之,必先舍之。君临天下的人,贵为天子,天下推举他以为先。圣人不敢为天下先,见名利不敢争先。如果一心想在人前,反而不能在人前,甚至招来祸害。吴起任西河的守将,在魏国威信很高。魏国选相的时候,很多人都看好吴起,可是最后却任命田文为相。吴起很不高兴,他向田文说:“请你和我比一比功劳可以吗?”不管是统帅三军还是治理国家,田文都自认不如吴起。田文说,国君年少,大臣没有能够臣服,百姓还不信赖,在这个时候,是由你来任相合适呢?还是由我来任相合适呢?吴起沉默了很久然后说,应该由你来任相。身为臣子,要学会做到见到功劳就让,见到辛苦就上,这样才是臣子的本分,也能做到明哲保身。


(3)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圣人虽然身处于民上,但是百姓并不会觉得被欺压,并不会感觉重。民为重,君为轻,百姓就不会觉得重了。怀道的君主虽然身为九五至尊,但是却能够谦下的听取臣民的意见,谦下的爱护自己的子民。百姓爱戴他如同众星拱月,百姓并不觉得有什么负担,没有觉得不堪重负。圣人贵为天子而民并不会觉得不堪重负。圣人以为民为重,君为轻,以轻置于上面自然不会觉得重。圣人减少自己的可欲,欲望减少了,就无需向老百姓横征暴敛。有道的君主虽然有享用不尽的美食,但并没有追求口舌之欲。虽然有数不清的奇珍异宝,但是并没有贵难得之货。圣人虽处上,而民自堪命,不以为重。


处前而民不害。圣人处前只是道德处前,名利处后。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圣人在修行方面走在前面了,有慈悲众生的心,不时回向来教化世人。圣人虽然在前面,但并不会遮蔽前面的光明,让世人看不见前面的路。如果以蛮力处于世人前面,为了一己私欲,那么百姓看他就如同豺狼。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圣人对世人有慈悲的爱心,厚视百姓如赤子。天下的人都乐意推举他为主人。说实在这样的天下主人还真没有什么名利,一心都是为了百姓服务的。大家都知道这个分量,没有世俗的任何好处,有谁愿意去争呢?这么辛苦的事情,也只有怀道的君主才能够去做,才能够胜任。圣人不抢前,不争在人上,反而世人乐于推于前,敬为上。世俗的人为了利益,争相诟病,这也会给人们带来祸害。灾祸的降临,都是人们自己招惹来的。福报的到来也是自己促成的。祸福本来出自同门,利与害相邻。不是圣明的人就难以认清其中的奥妙。人们往往认为有什么结果是命中注定,其实福祸是可以随心而转变的。如果自己的心改变了,一切都会随之而转变。福祸可以互相转变,利害共依共存。福可以易之为祸,祸可以易之为福。齐桓公和夫人蔡姬在水池中划船游玩,蔡姬摇荡小舟吓坏了齐桓公,齐桓公一怒之下把她送回了蔡国,但并未休弃。但蔡侯怒将蔡姬改嫁他人。于是齐桓公兴兵攻打蔡国,蔡国溃败,齐桓公又伐蔡的邻国楚国。春秋时齐国的大夫诸御鞅劝说齐简公说:“陈成常、宰予他们两个人集聚的怨恨很深,我怕他们会兴风作浪殃及国家,大王你不如除掉他们其中的一个。”齐简公不听,没过多久,陈成常果然在庭院中杀死宰予,又在朝廷上杀死了齐简公。鲁国的季氏和郈氏两家斗鸡,郈氏给鸡披上铠甲,而季氏给鸡装上金属的尖爪。季氏的鸡斗输了,季平子非常恼火,乘机侵占了郈氏的宅院,还修起了围墙。郈昭伯也怒气冲天的在鲁昭公面前诽谤季平子,鲁昭公派郈昭伯率兵攻打季平子,兵败被杀,鲁昭公只好逃到了齐国避难。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到,相互之间的争斗往往会招来祸害,勿以恶小而为之,一点点的口舌之争,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还会殃及国家。


(4)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里的争并非争斗的意思,是说心不驰竞于物,不为物欲所累,不为物欲所系缚。圣人不与世人争先后,也不与世人争上下。正是因为圣人什么都不争,所以也没有人能够争的过他。古代精于钓术的人詹何说过,“还没有听说过自身修养好而国家治理很差的,也就没有听说过自身修养很差而国家治理得很好。”矩不正不可以为方,规不正不可以为圆。身可以看做是事的规矩,还没有见过枉己而能够正人的。矩尺如果不正就不能画出方形,圆规如果不正也无法画出圆来。自身的修养就相当于为人处世的规矩,没听说过自身不正而能够教化他人的。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