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详细内容

第六章 与之语心

时间:2020-03-26     人气:1632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渔夫问樵夫道:“你可知观天地万物之道吗?“樵夫回答道:”我可不会,很愿意听你讲讲。“我们都很愿意听渔夫讲讲的,更不用说樵夫了。......

第六章 与之语心

1.天下将治

【原文】渔者谓樵者曰:“天下将治,则人必尚行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言也。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则诡谲之风行焉。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利也。尚义,则廉让之风行焉;尚利,则攘夺之风行焉。三王,尚行者也;五霸,尚言者也。尚行者必入于义也,尚言者必入于利也。义利之相去,一何如是之远耶?是知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行之干身,不若尽之于心。言之于口,人得而闻之,行之于身,人得而见之,尽之干心,神得而知之。人之聪明犹不可欺,况神之聪明乎?是知无愧于口,不若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若无愧于心。无口过易,无身过难,无身过易,无心过难。既无心过,何难之有!吁,安得无心过之人,与之语心哉!”


【注解】渔夫对樵夫说道:“天下将实现大治,那么人都崇尚践行。天下将会乱了,则人都只是尚言说罢了。正所谓行胜于言。如果尚行,那么民风和官风都会很笃实。如果尚言,那么诡谲的风气就会风行了。天下将实现大治,则人都尚义。天下将乱了,则人都尚利,唯利是图了,不讲求义气了。尚义那么廉让的风气就会风行了。尚利那么攘夺的风气就会风行起来了。大家为了利益就会去抢夺了。三王尧舜禹尚行;春秋五霸尚言。这就是很大的区别了。为什么我们推崇三王呢?尚行的人必然会尚义,尚言而不行的人必尚行者必尚利。义和利的区别,是何等的遥远。所以说言语从嘴巴说出来,不如身体力行。身体力行不如尽心。这里说的尽心是尽心去身体力行,也说的另外一层意思是说去行不如把自心自性都知尽了。如果能够尽心就能够知尽天下。行万里路不一定就比在家修身养性。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之事。苏秦头悬梁锥刺股专研阴符争取尽心就比之前游说列国要强。之事嘴巴上说说,世人也就是听到而已。如果能够厚德躬行,那么别人不仅听到了,还看到了,放在了心里。离地三尺有神灵,连神灵都知道了,那百姓还不信吗?人的聪明智巧别人会刮目相看了,假如有智慧别人更是不敢小瞧,如果神的聪明别人更是觉得不可欺了。所以我们知道了无愧于口,不如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如无愧于心。我们平时说的无愧于心,这里是不是有更深的理解了呢?对于世人来说无口的过错相对来说容易一些,但是无身行的过错那就难了。没有身行的过错相对来说容易一点,没有心的过错就难了。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都是罪。如果能够做到无心过,那这一切就有什么困难的呢?我怎么能够找到无心过的人,和他好好谈谈心呢?”渔夫看来似乎也遇见樵夫这个知音了,找到了一个无心过的人。无心过的人如同白昼的星辰一样稀少。


2.观天地之道

【原文】渔者谓樵者曰:“子知观天地万物之道乎?”


  樵者曰:“未也。愿闻其方。”


【注解】渔夫问樵夫道:“你可知观天地万物之道吗?“樵夫回答道:”我可不会,很愿意听你讲讲。“我们都很愿意听渔夫讲讲的,更不用说樵夫了。


3.观之以心

【原文】渔者曰:“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似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此三知也,天下之真知也,虽圣人无以过之也。而过之者,非所以谓之圣人也。夫鉴之所以能为明者,谓其能不隐万物之形也。虽然鉴之能不隐万物之形,未若水之能一万物之形也。虽然水之能一万物之形,又未若圣人之能一万物情也。圣人之所以我一万物之情者,谓其圣人之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又安有我于其间哉?是知我亦人也,人亦我也。我与人皆物也。此所以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


【注解】渔夫说道:“这里说的观物并不是真的以眼睛去观。不是以眼睛去观那用什么来观呢?实则是以心去观的。阴符经中说到,执天之道,观天之行。这里的观也是要以心观。前面说以心观,而实则不是纯粹以妄心去观,而是观物以理。这也许是朱熹等理学家这么重理的缘故。周敦颐和两程也是邵康节的好友来的。天下万物,没有一个没有理,没有一个没有性,没有一个没有命。这么说万物都是如此,那每个人都也有这些东西了。前面说物我同一。每个人都有理,都有性,都有命。这里把理、性和命解释的很到位了。这可都是孔孟性命之学,也许更加深入的周易之中的奥妙。理是要不断地研究而得来,正如现今不断地研究每一个物体都研究清楚,就知道理了。性是观见到事物的全体而后有知。比如我们说的明心见性,如果能够明心就能够见性。自性之中具足一切智慧。物体的自性之中具备一切道的妙处。命是达到了才能称之为命,比如我们修行要了脱性命问题,那也是要实证到了。对于理、性和命这三知,为天下的真知,如果有了这三知,可以称之为圣人也不为过了。镜子能够明亮,可以照见事物,可以说它没有隐藏万物之形。虽然镜子没有隐藏万物之形,不如水能够化身于万物之中。水遇圆则圆,遇方则方,也能够成为万物的形状。水有多种形态,固体、液体和无形气体都是可以的。水恩泽万物,在许许多多的物体之中都存在。虽然水能够这样,不如圣人知晓万物之情。之所以知晓万物之情,这是由于圣人能够反观。世人都向外求,圣人向内求,反观自性。之所以称之为反观,是由于不以我来观物。反过来,正所谓反者道之动。如果我们以地来观天,那我为主,而星辰为客。如果以日为主,那我为客了。正所谓不敢为主而为客。如果以我为主来观他人,可能就看得不清楚。如果以他人为主观我,也许能够看的清楚一些,客观一些了。不以我观物,是以物观物。我物一体,他人与物也一体。以他人观我,也是等同于以物观物了。如此观来,有哪里又一个我在其中呢,这里破了我的执着了。所以说我是他人,他人是我。我和他人都属于万物之一了。这样观的话,就能用天下的眼睛来为自己所用,那眼界就很宽广了,没有什么看不见的了。英明的君主也是以他人的耳目为己的耳目,而对朝野清清楚楚了。”


4.天下之心

【原文】渔夫说道:“用天下之耳为己之耳,其耳无所不听矣。用天下之口为己之口,其口无所不言矣。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无所不某矣。天下之观,其于见也,不亦广乎!天下之听,其于闻也,不亦远乎!天下之言,其于论也,不亦高乎?天下之谋,其于乐也,不亦大乎!夫其见至广,其闻至远,其论至高,其乐至大,能为至广、至远、至高、至大之事,而中无一为焉,岂不谓至神至圣者乎?非唯一时之天下谓之至神奎圣者乎,而千万世之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者乎?非唯一时之天下渭之至神至圣者乎,而千万世之天下谓之至神圣者乎?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已。”


【注解】渔夫说道:“前面说了用天下的眼睛为自己的眼睛,那么什么都能够看的清楚了。这里接下来说听、说和心这三个方面。用天下的耳朵为自己的耳朵,那就没有什么听不见的了。用天下的嘴巴为自己的嘴巴,也就没有什么不能说清楚的了。用天下的心为自己的心,那么心无所不谋了。天下之观,以天下的眼睛为自己的眼睛,所看见的是非常宽广的。天下之听,以天下的耳为自己的耳,可以听得很远了。天下之言,以天下的口为自己的口,这样的论辩难道不精辟吗?天下之谋,以天下的心为自己的心,其谋略不也很宏大吗?这么看来,看到的很广,听到的很远,所论很精辟,所谋划的非常周密,这其中没有一样是不明的,岂不是至神至圣吗?能够做到这些真的可以这么称呼了。并非我一人称为至神至圣,而是天下的人都称之为至神至圣。并非一时天下人称之为至神至圣,几千万年以后天下人仍称之为至神至圣。长此以往,都是如此。”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