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第五章 公冶长篇
详细内容

第五章 公冶长篇

时间:2020-02-23     人气:2008     来源:佛山资讯网     作者:陈书增注解
概述:公冶长为孔子的弟子,他能够听得懂飞禽的话,这是很神奇的事情吧?他为什么坐过牢呢,这也和他的这个特殊的技能有关。有一天公冶长在路边听到一群小鸟互相呼叫着,赶紧去青溪边上去吃人肉了。......

第五章 公冶长篇

  【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注释】公冶长为孔子的弟子,他能够听得懂飞禽的话,这是很神奇的事情吧?他为什么坐过牢呢,这也和他的这个特殊的技能有关。有一天公冶长在路边听到一群小鸟互相呼叫着,赶紧去青溪边上去吃人肉了。这时候有个老妇人哭着走过来。公冶长问她为什么哭,她说她的儿子失踪了,也许是遭遇不测了。公冶长就对她说,也许是已经死了,可以去青溪那边找一下。老妇人果然在那里看到了自己儿子的尸体。公冶长就被告了,抓进了监狱。后来公冶长在监狱里面,听到一群麻雀在叽叽喳喳的说,在白莲花的水边,有一辆运粟的牛车翻覆,洒了满地的粟,赶快去吃吧。公冶长跟狱卒说了,果然如此,才把他给释放了。孔子评论公冶长说道:“这个人还是值得把女儿去托付给他的。虽然曾经遭受过牢役之灾,但是并不是他自己的过错。”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古人娶妻嫁女必然选择有德行,孝慈的对象。后代的子孙遗传基因也好,必然也受到熏染,性情自然慈孝。俗话说的好,选择好的对象会影响三代人。也许远远不止三代。


  【原文】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孔子评论自己的弟子南容说道:“大道能够行于邦国的话,南容也会得其时而大展宏图的,不会错失推行大道的机会的。如果大道不能行于邦国,南容也能够懂得进退之道,免于引来杀身之祸的。”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看这两句,由此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弟子厚爱有加,并不是选择地位显赫的贵族去嫁,而是选择有德行的人。你看当孔子的弟子多幸福呀,还有这等好处。这样的人让孔子觉得比较放心。如果君主比较昏庸而骄奢淫逸,所亲近的也必定是奸佞小人,贤德的臣下就会比较危险了。如果有碍于小人的利益,也许就会被除掉了。假如再像前面那样不顾君主是否能够接受,一再进行苦谏,逆着来撕破龙鳞,就更加的危险了。


  【原文】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注释】孔子评论自己的弟子子贱。他这是怎么说的呢,这次可没有好女人嫁给子贱了。孔子说道:“子贱此人真是君子呀。假如说鲁国没有君子的话,子贱安能够学习到君子之德呢?”孔子爱屋及乌了,顺便也夸一下鲁国的君子是很多的。正是因为鲁国有很多德行高远的君子,所以子贱才有地方学习的,而成为君子。


  【原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注释】子贡问老师孔子说道:“老师您看看我如何呀?”一般来说都是孔子自己去评价弟子的。这次感觉子贡是开玩笑似的,毛遂自荐的问孔子。子贡在众多弟子中属于佼佼者了,为政好,经商又能富甲一方。这样的弟子也许容易又骄傲的情绪,所以孔子回答道:“你呀,是器来的。”前面曾经有一句说的君子不器。形而上学谓之道,形而下学谓之器。君子应该是有志于道,而不是有志于器。即是是器,也是大器。贵重之器来的。古语有大器晚成。子贡也许听到老师说自己是器着急了,接着问道:“什么样的器呢?”也许渴望老师夸奖一下自己为大器,或者名贵的器吧。孔子回答道:“是宗教中祭祀用的琏瑚。”琏瑚为名贵的玉器来的,也算是得偿所愿了。虽然老师没有直接说子贡是君子,起码也还是名贵的玉器了的。也许老师因材施教吧,对于有才干的子贡来说,怕助长他的傲慢之气,故意这么说的吧。


  【原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释】冉雍为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称,而气量宽宏。孔子称其可使面南,也就是可以封国之君。由此可见孔子对他的器重了。冉雍一开始也是鲁国季氏的私臣,但是在那里辅佐了三个月,劝谏都不能听进去,他就辞去官职追随孔子左右了。有人说:“冉雍有仁德但是却不善于雄辩。”孔子回答道:“善于雄辩又有什么用呢?善于辩驳就会给人许多把柄,也会令别人憎恨的。假如对方不知道他有仁德,即是去辩解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别人不知道自己,不要埋怨,也不要去辩解。这也呼应了前面的人不知而不愠。


  【原文】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悦。


  【注释】漆雕开是孔子的弟子。孔子让他出来为政做官。可是漆雕开却说:“老师您所教导的内容我还没有能够弄到纯熟,求道还未能够没有任何疑惑,自己心中还有信不过的地方,这时候怎么能够放弃学业出来做事呢?”孔子听说了之后很高兴。这一章孔子连续点评了自己的几个弟子。这里也是有关于另外一个弟子的。十年磨一剑的,寒窗苦读一朝成名。左思写《三都赋》花了十年的时间,一出来洛阳纸贵了。苏秦和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弟子,但是他们看到自己的两个师兄孙膑和庞涓出山之后,在魏国已经得到重用,也建功立业了。苏秦和张仪就着急了,提前下山了。这时候鬼谷子就把一本经书给苏秦,嘱咐他说,假如你没有获得重用,可以好好花一年把这本阴符玩熟就可以了。结果不出所料,苏秦变卖家产周游列国去游说,一无所获。反而家产花完了,回家老婆孩子都怪罪他。他很郁闷的闭门造车,头悬梁锥刺股。一年之后有小成,出来佩挂了六国相印。辅佐商汤的伊尹在做农夫的时候,就以天下为己任。伊尹擅长烹饪,为中国的厨神。他能够以烹饪来比喻政事。傅说为商朝武丁王的相国,一开始身居简出,后来被举为相,国乃大治。求道能够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首要的要求道,得到真传,不怕没有为政的机会的。


  【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注释】这一句轮到孔子评论子路了。桴浮为用竹、木编结成的小筏子。孔子说道:“如果大道不行于天下,我会离开这个喧嚣的尘世,乘坐小筏子,去天涯海角归隐了。这么多弟子当中,子路一定会追随我去吧。”子路听了信以为真,可高兴了,老师这么喜欢他和认可他。孔子接着说道:“子路呀,他刚直勇猛过我,然而也许不符合中道,有勇而无谋的,但是在这个世上要找到子路此等人材也是很稀有的了。”孔子在这里感慨大道不行于天下,可惜周游列国本来想遇见贤明的君子采用他的德政主张,但是还是没有能够遇见。眼见着战乱将起,生灵涂炭,圣人岂不感到忧心如焚。孔子虽然说干脆一走了之了,去天涯海角隐居,但只是发发感慨罢了,还不会真的去做的。孔子对自己的弟子子路评价,虽然有批评他,但其实也在夸他的。


  【原文】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释】孟武伯前面也曾经向孔子问孝。这里他向孔子问他手下的几个弟子如何。孟武伯问道:“子路是否达到了你说的仁德呢?”孔子回答道:“不知道的。”孔子清楚却不说的。当着外人的面,如果夸自己的弟子,有点自吹自擂的味道。如果说弟子不好呢,又不想打击弟子的积极性和影响他们的前途。孟武伯又追问子路的事情,到底怎么样。孔子回答道:“子路呢,对于一个千乘大国,可以让他去治理赋税,也是一个难得的大将之才。这些我是可以肯定的,之前你问的那个问题我还是不知道的。”孟武伯看追问下去也不会得到什么了,又接着问其他弟子的情况。孟武伯又问道:“冉求怎么样呢,能不能达到你说的仁德呢?”孔子回答道:“冉求可以做一个地方官员的,为政不错的。”千室之邑,这是指卿大夫之城邑的。百乘之家,这为三公的属地。这里说冉求可以为地方官员的,他会管理的不错的,但是还是不知道他有没有达到仁德。孟武伯又问道:“公西赤怎么样呀?”孔子回答道:“公西赤在朝堂之上是有位置的,是位出色的外交人才,可以派去出使他国,必定不辱使命的。”这次一下评价了三个弟子了。


  【原文】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注释】这里说的是弟子颜回了,子贡作为陪衬吧。颜回为孔子所有弟子之首,非常谦逊好学,对老师所教导都恭恭敬敬的听,从来都不反驳。一直都追随在孔子左右。颜回很安贫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在很简陋的地方居住,世人都为他发愁担心了,可是颜回却不以为然。颜回跟着孔子周游列国。他们在陈、蔡期间绝粮七天,子贡费了许多周折才买回一石米。颜回与子路在破屋墙下做饭,有灰尘掉进饭中,颜回便取出来自己吃了。子贡在井边远远望见,很生气,以为他偷吃,便跑去问孔子:仁人廉士也改变自己的节操吗?可是孔子相信颜回不会那么做,必会有其原因。后来问了才知道,颜回看到米饭里面有点灰尘,他就把有土灰的那一点拿出来,放在里面也脏了,丢掉也可惜,所以他就吃了。从那以后,大家就更加信赖颜回了。颜回对《易》接触很早,研究得较深入。弱冠之年就可以和孔子谈论《易经》了。这是天才呀,了不得的。其它人前面孔子只是说到,可以一起谈论《诗经》了。颜回却能够谈论这个,很了不起。孔子晚年好读《易经》,有韦编三绝的故事。孔子还说,假如再给我多几年时间的话,我就会把它弄的更透彻了。孔子在这里赞叹颜回,并不是太过谦之举,的确颜回很可能已经得道了。孔子对子贡说道:“你和颜回想必的话,那个更有学问一些呢?”子贡回答道:“我怎么敢跟颜回比呢。颜回闻一而知十,而我只能闻一而知二。”子贡这么自信的人,这下谦虚了起来,足足比颜回差了八成这么多了,由此可见颜回的水平如何了。颜回也许能够做到以一心而知万心,以一物而知万物了。孔子说道:“你的确是不如他的,不是你谦虚。不仅仅是你不如他,甚至我都不如他的。”可见孔子对自己弟子颜回的推崇。孔子不会觉得弟子比自己厉害就会不高兴,他为师是很宽容大度的。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孔子的弟子宰予在大白天睡懒觉。老师就在那里唠叨了。孔子说道:“他就像朽木一样,无法进行雕琢了,一雕整个就烂掉了。就像粪土堆的墙一样,无法进行粉刷的,越粉刷就越臭,也无法牢固。你让我拿他怎么办呢?”孔子又唠叨说:“以前呀,我看人是这么看的。我听了他说什么就相信他会做到的。现在我不这么看人了,我是要听他说什么,还要看他是不是按照他说的去做了。由于他这样子,我改了看人的眼光了。”古圣先贤未尝不以懒惰不思进取为戒,精进修道自强不息。这里孔子深责自己的弟子,是想劝诫自己的弟子,求道做学问要勤勉。而且不能光说不做,要讲求诚信。 


  【原文】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注释】这里是有关孔子的弟子申枨的故事。无欲则刚这个成语也是从这里来的。孔子说道:“我还没有见过真正的刚强的人呢。”弟子们都觉得很奇怪,像子路这种刚强勇猛的人,可以堪当大将的人应该就是呀。还有像申枨这样的年轻人,精通六艺而面对敌人没有丝毫的畏惧之心。有人说:“申枨就是老师您说的刚强的人呀,怎么会没有呢?”孔子回答道:“申枨呀,他物欲未灭,如何能够算的上是刚强呢?”这里说申枨有欲并不是说他有多贪恋钱财。如果他血气方刚,争强好胜,那也是一种欲来的。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老子也劝诫过他,去除掉骄气和多欲。成贤成圣也是一种欲望,成名也是一种欲望来的。体格之刚抵御邪气的侵袭,人格之刚抵御物欲的侵袭。


  【原文】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注释】子贡对自己的老师说自己的感悟:“我不想别人加给我的事,我也不会将此事加给别人。”这是仁者之事,半点不能勉强的。如果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勿有个强制恕的意思。而这里无是发自内心,顺着心性。一个为仁,一个为恕。子贡能够做到恕而做不到仁。所以孔子说道:“端木赐呀,这还是你没有能够达到的。”


  【原文】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子贡说:“孔子老师的文章,可以听得到,也能够听得懂。老师有关人的自性和天道的探讨,不光是听就能够听得懂得了,是要靠修行和感悟才能够体会得到的了。”子贡还是比较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老师所讲的东西,哪些是比较有分量的。孔子晚年韦编三绝,好读《易经》,这才是他修持的最高境界所在。孔子曾经感叹,老子犹龙也。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有志于求道,不知具体什么年纪悟道的,反正晚年之前肯定得道了吧。孔子的学生里面排第一位的是颜回,为什么很穷的一个学生反而是排在第一位呢?端木赐这么有本事,为政和经商这么成功,怎么不排在第一位呢?端木赐自己也应该是比较服气的吧。儒家后来的孟子所阐述的性命之学也是见道之学了。关于自性和天道,道家和佛家都有很透彻的论述,这个是要靠实证的。比如佛家说,自性具足一切,具足一切是什么概念?这个是很难想象的,只有实证了。这里是谈论儒家,就说到这里了。儒释道本一家。


  【原文】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注释】这是记录形容子路的一句话,子路比较刚勇直爽,他也是勇于为善的。几千年来都在争论知难行易,知易行难,再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有些人说知道很难而行道容易,有些人说知道很容易而行道难,有些人说知道和行道是一体的,不能笼统的说是难还是易,这也不是绝对的事情。反正在子路这里,他行道是比较勇猛和精进的。子路只要听到一句善言,如果还没有按照这个句善言去做好,做到位,会很害怕又听到一句。子路恐怕自己不够精进去做,去践行。你看看我们是不是需要向子路学这种行道的精进勇猛的精神呢?如果一直都在那里想,在那里说而实际没有开始去做,那也是很可悲的。袁了凡先生做了几千件善事,自己的命运都跟着改变了。我们如果有志于求道,何不早早行动呢?而不要等到头发斑白了,孔子都感慨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闻道是不是比性命都重要呢?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这里说到孔文子这个人,他是卫国的大夫。孔文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太叔疾,但是这个太叔疾原先娶了个宋国的妻子,前期的妹妹也随嫁一起来了。太叔疾也不太会做人,又偷偷把前期的妹妹接过来安顿在一个地方。要说把前妻接回来还情有可原,接的是前妻的妹妹。这下孔文子恼羞成怒,要发兵去打太叔疾。这下孔子把他劝住了。但是孔文子把自己女儿要了回来,又嫁给了别人。这个孔文子也真是有点奇葩。所以子贡就好奇的要问一下他的一些事情。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称之为文呢?”卫国国君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孔子回答道:“这是因为孔文子求道做学问能够做到勤勉而好学,也能够很谦下的向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管是学问修行比自己高的,还是比自己低的,都谦虚的问。特别是向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那就更难得了。也许有些人虽然地位也低,看似没有什么学问,但是也有你所不知道的。比如如果没有务过农,知道一亩地打多少粮食吗?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成本多少?这些也许书生要向农民学习了。正是因为孔文子能够做到这样,所以称之为文一点都不为过了。


  【原文】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释】这里孔子评论子产这个人。子产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他在郑国为相二十余年,但是一生都很廉洁,家里连给他办丧事的钱都没有,儿子和家人只得用筐子背土在新郑西南陉山顶上埋葬他的尸体。消息传到郑国的臣民耳中,大家纷纷捐献珠宝玉器,帮助他的家人办理丧事。由此可见百姓对他的爱戴。孔子说道:“子产有君子之道,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以恭来持己,十分的谦恭,为政不辞劳苦,推贤任能;第二是以恭敬心来对待政事,不敢丝毫怠慢,兢兢业业;第三是以恩泽来惠养百姓,子产主张宽柔兼济来治理国家,以恩德来感化百姓,以刑法来使得小人不敢作恶,而且把刑法铸在器具上;第四是以义来使用民力,很爱惜民力,不轻易劳民伤财。”邦国的存续之道有四项,人心、生机、秩序和国力。子产不禁止乡校,百姓能够畅所欲言,有限制的言论自由,宣泄有道,民心就顺了。如果百姓有怨气,气不顺,邦国的气也不顺畅就会有危险了。是非善恶以民为师,民心就会凝聚了。开垦田地,疏通沟渠,为民求生,也就能够为国理财,这样能够增加生机。子产把刑法铸在器物上,使得百姓知法守法,有秩序。如果这三者能够具备了,国力就强盛了。子产临终前对自己的儿子说,我死了以后,你必定也会为政的。只有德行很高的人才能以宽来感化百姓,其次莫如用猛。火看起来比较猛烈,百姓一看就知道害怕,死于火的人相对来说会少一些。水看来懦弱,百姓喜欢去玩耍,结果死在水里的却很多。以宽来治民是比较难的。子产儿子后来为政,不忍太猛,郑国为盗的人就多了起来。他这才后悔没有听从父亲的教诲,应当宽猛兼济。他派兵去绞杀了盗贼之后,这才制止住了。


  【原文】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注释】孔子说:“晏平仲也就是晏子善于和人交往,交往的时间越久,别人对他就越敬重。”晏子能够做到这样是很难的。如果初步认识的时候,互相恭敬这个比较容易。认识的时间久了,也许就会觉得原来也不过如此,就会轻视对方。可是晏子交友却能如同美酒一样,历久弥香。晏子不仅仅是善于和人交往,也善于邦国外交。晏子使楚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原文】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智也?”


  【注释】臧文仲为鲁国的大夫,世袭司寇的职务。辅佐鲁国四代君主。他很博学而不拘常理,废除关卡限制,以利通商。孔子说道:“臧文仲住在藏有大龟的房子里面,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这样的派头像天子的宗庙一样了。他这样的做法如何和他的智慧匹配呢?不能算是明智的做法了。”臧文仲也许不太拘泥于常理,有这样的做法。但是作为司寇,是不可以这样随便践踏礼法的,这样其它人也会如此做。整个社稷就乱套了,这是带了个坏头的。


【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子张这里问自己的老师什么是仁。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出任令尹一职,都面无喜色。三次被罢免,也没有流露出一丁点怨恨不悦之情。所主持的政事,也会毫无保留的告知新的令尹,没有半点隐瞒、猜忌和妒忌。这样的为人怎么样呢?”孔子回答道:“如你所说,子文算是比较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忠于良知的了。”子张问道:“那他有没有达到先生所说的仁呢?”孔子说道:“从这里还是看不出来的。仁在于心,而不在于事。事情为心之影响,但是还不能完全看出来的。怎么凭这些就说他达到了仁呢?”由此可见,对于孔子来说仁的境界还是要求很高的。能够像子文这样做的人还是相当的少了。为政的时候能够不为荣辱任免所动,也许他真的把这些看得很透了吧。虽然身为令尹,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但是也许是祸害而不是福事来的。不管是任职还是罢免,都福祸难料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能够没有猜忌和妒忌的交接是很难得的。也许有些为政的人,继任之后为了突出自己,往往会贬低前任而抬高自己,认为自己比前任高明,这是需要注意避免的。


子张又接着问道:“当初齐国的大夫崔子以下犯上杀害了齐国的国君齐庄公。有些人愿意和他一起同流合污,有些人默不作声。这些人也算不得有什么忠心。只有大夫陈文子,以和他同朝为官为耻辱,放弃了自己的高官厚禄,十乘车马的家财,就这样离开了齐国了。到了另外一个邦国,那里的臣下也是如同崔子那样的,又离开了。又到了另外一个邦国,还是如此,又只好离开了。你看看陈文子这个人如何呢?”孔子说道:“他没有跟那些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算是比较清白的人了。”子张问道:“陈子文算是仁了吧?”孔子回答道:“还是看不出来的。仁在于心而不是在于事。这样还看不出来是否仁的。”墨子悲染丝,墨子看到染坊里面纯净的丝线,放在红色的染缸就是红色,放在蓝色的染缸就是蓝色。人心也是如此,如果被恶的事情熏蒸,也会变坏了。陈子文选择不在奸佞小人那里同流合污,算是比较清白的了,也是很难得。在孔子四岁的时候,崔子弑杀齐国君主;孔子六岁的时候,崔子死。关于崔子和齐庄公的恩怨也是很奇葩的。崔子掌握实权嚣张跋扈,他有一个家臣的姐姐东郭姜是绝色美女。这个东郭姜命也不太好,一开始嫁的那个权臣死去了。崔子不顾陈子文的劝诫,不顾礼法执意强娶了这个美女。刚好这个齐庄公也是个色鬼,威逼利诱东郭姜,经常在崔子家里幽会。崔子如何能够忍受得了如此大的耻辱。齐庄公又是个好战的人,趁着当时的盟主国家晋国内部出现问题,进行讨伐。虽然占了一点小便宜,但是却闯下了大祸。崔子趁机在自己府中设下埋伏除掉了齐庄公,理由是去掉晋国的威胁。齐国太史三兄弟如实记下了这段崔子弑君的史实。前面两兄弟被杀了,只留下了后面一个。南史氏拿着同样文字的竹简飞奔过去,知道太史第三个兄弟没有死,这才返回来。否则这些史官会前赴后继的去记录下来的。后来崔子的两个儿子内讧,崔子被人趁机除掉了。崔子和东郭姜先后自尽而死。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注释】季文子为鲁国三桓之一季氏的祖先,曾经辅佐宣公等三代鲁国国君。他鼓励农民去开垦私田,按照田地数目来征税,使得农民从井田制的束缚中走出来。这些农民相当于隐民,生活也得到了改善。这些隐民纷纷归附于三桓,使得他们的势力得到壮大。要不怎么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国君失民而季文子得民,国君失礼于百姓而季文子得礼。虽然季文子掌握了鲁国的权力,但是他非常的简朴,对自己和家人要求非常严格。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在他的影响下,鲁国民风也逐渐归于简朴了。季文子身居高位而能够做到不迷失自己,始终保持简朴,这也是很难得的。季文子做什么事情非常的谨慎,总是三思而后行。这句话我们平时使用也很多的。孔子都看不下去了,说季文子不用凡事都考虑那么多了,只要考虑再二就可以了。有时的确也是过犹不及的,左右权衡而不能很快决断,有时也会误事的。


 【原文】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释】宁武子生活在卫国。卫国国君卫懿公本来还是很不错的,有文武之才,也有很好的人缘,可是也是太奇葩了。他有个很特别的嗜好,就是很喜欢养鹤。养点宠物本来也无可厚非,但他是做到了极致,甚至把练兵场当做养鹤的地方,把战车和战马给鹤坐。上朝也是带着鹤去的。臣民知道他喜欢这个,都想方设法去讨好他。玩物丧志不理朝政,横征暴敛了。在一个冬天,北狄人聚集两万骑兵向南进犯,直逼朝歌而使得卫国亡国。国君也被杀死了。齐桓公帮忙卫文公复国。这次卫文公吸取教训了,励精图治使得国家慢慢强盛起来了,宁武子就是辅佐文公的大夫。到了卫成公继位的时候就忘记了这些苦难了,又在胡乱搞了。孔子说道:“宁武子这个人非常善于为政。邦国有道的时候,比如在卫文公执政期间,就充分的发挥聪明才智,君子得其时而行。邦国无道的时候,就退居二线,等待时机。也许别人会以为他愚笨,但是这是大智若愚的。保存了实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虽然卫成公无道,但是还是尽力去保全卫国。”孔子感叹道:“宁武子的聪明才智也许有好多人可以赶得上,但是他这种进退自如,得其时则智,不得其时则愚的做法,许多人都是赶不上的。”这里进行了意译,不拘泥于文字。


 【原文】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注释】孔子周游列国,在陈国的时候发感慨说道:“还是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学生们也许在我不在的时候,没有人去教导他们。怕他们由于血气方刚而过于轻狂了。也许他们会把世事看的太过于简单了。他们出来走一走就知道有多难了。虽然很多学生都有有文采,但是毕竟文章代替不了现实的。我回去后还不知道如何教导他们呢。”孔子在陈国和蔡国遭遇了很多的磨难。他本来有很多的机会去获得权力和金钱的,但是他没有去做。他在为天下的苍生考虑。天下大道不行已经很久了。也许回家乡去兴办教育,鼓励自己的弟子去各国从政和教化,可以改变现在这种现状吧。


 【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稀。”


 【注释】伯夷和叔齐这两兄弟是商朝末年孤独国的两个王子,一个是老大,一个是老三。他们都想把王位继承权让给对方,结果两个人都逃走了,只好有老二来勉强接管王位了。这可是那个时候的典范了。在当时那么乱的时代,为了争夺王位,父子兄弟相残的多了去了。他们听说西周的周文王为有仁德的君主,就投奔去了。文王死后,武王要讨伐纣王,他们两个就劝谏阻拦,不能以下犯上,不能不孝不安葬好文王就去打仗。武王的部下想杀了他们两个,姜太公阻止了。武王灭纣以后,他们就隐居到了首阳山上,不肯吃周朝的粮食了。天天挖山上的野草来充饥。有个山中的妇女还是比较多嘴,跟他们说,你所吃的野菜也是周朝的。他们就连野菜都不吃了,饿死在首阳山上了。虽然说比较极端一些,但是他们的品德是很高尚的,是值得世人所敬仰的。孔子说道:“伯夷、叔齐这两个贤人,可以做到不念旧仇,只是对事而不对人。如果犯了错误的,能够改邪归正,他都不会记仇的。这样有什么好处呢?他们自己心中的怨恨也会非常稀少了,别人也不会怨憎他们了。恶人也会被感化了。”所谓的君子清正廉明,但往往嫉恶如仇,对恶人也是非常的怨憎。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对于那些做错事的人,如果能够真心的悔改,伯夷和叔齐也不会记仇的,这非常的难得。


  【原文】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注释】微生高是孔子的弟子。这个弟子是比较奇葩的了。据说他曾和女孩子相约在桥下约会,这个女孩子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及时去赴约,放了他鸽子。这时候下起了大雨,河水暴涨。微生高仍然坚守与女子的约定,抱定桥柱不肯离去,结果溺死于河中。看看孔子如何评价自己的这个弟子呢。孔子说道:“谁说微生高直的呢?有人向他要醋,他家刚好没有了。他也没有跟别人说没有,跟邻居家要了给人家了。”这样的人能够称之为直吗?过直则不直了。自己家没有醋,打肿脸充胖子,也要跟邻居家要了给别人。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左丘明和孔子是很要好的朋友。左丘明为史官,著有《左传》。晚年完全失明后,强烈的史官的使命感感召他写了《国语》。这里是有关左丘明的评价和描述。孔子说道:“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低三下四的以示恭敬,这样的事情,左丘明以之为耻,而孔丘我也以之为耻。把自己内心的怨恨给隐匿起来,让别人完全看不出来,然后还是阳奉阴违似的和别人正常来往交朋友,笑里藏刀的。这样的事情左丘明和我都以之为耻的。”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颜回、子路跟随在孔子身边。孔子就问他们说:“你们何不借这个机会跟我谈谈你们的志向和愿望呢?”子路是比较直爽仗义的,他先说道:“我呀,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享。即使用旧了,用坏了我也不会有任何的怨言的。”子路这个朋友值得交吧,可以跟朋友有饭同吃,有酒同喝,喝完了就喝完了,也不会心疼的。子路的愿望是和天下的仁义之士交朋友,也愿意拿出最好的东西跟大家分享。颜回说道:“我的志向呀,我要有很好的修为和德行,不要去作恶事来伤害我本善良的自性。像老师那样影响和教化世人,但是却不会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会夸耀自己的善行。安贫乐道而不会想着谋求个人利益。我不会把劳苦给别人,我愿意去做最辛苦的事情,而给世人谋福祉。”对于大英雄而言,也许一将功成万骨枯。颜回不是这样的,他要做的是宁可自己入地狱,也不愿世人受苦。颜回说的话很少吧,但是很深刻的。孔子到了晚年才悟道,而颜回也许年轻时候就已经得道了,能够看懂周易。颜回问自己的老师说:“我们都很想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和愿望是什么呢?”孔子回答道:“我的愿望是让老人不管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能够得到最好的照顾,使得他们能够安享晚年;社会上人与人之间能够有信义,不会互相攻击和怀疑,社会就比较安定了;小孩能够得到最好的关怀,不会成为孤儿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孔子所想的是关心弱小,想的是天下充满慈孝和大爱。


  【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注释】孔子说:“天下之大,大道不行已经很久了,人心不古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知道自己的过失,又能够自省和审察自己的。”孔子故意说得比较绝望一点,期望引起世人的重视,挽救世道人心。让自己弟子更加要勇于改正自己的过失,以符合于正道。这个自讼用的很好。自我的分别心如同在打内部官司,一边是大道,另外一边是物欲。面对过失的时候,就会左右权衡,如同在打一个官司。面对过失有些人能够勇于改正,有些人也许就此萎靡不振了,有些人也许永远都不会承认,还会故意进行掩饰,文过饰非。作为君子,首先就要从自己做起,才能够影响世人。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如何能够要求别人呢?


  【原文】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注释】忠信为忠诚而讲诚信。作为臣下对君主要有讲忠信。作为君主对臣下要以礼相待。孔子说道:“在十家大小的村落里面,一定有像我这么忠信和资质相仿的人,只是不如我求道和做学问那么用功罢了。”孔子以身示教,说我并不是天生就如此。像我这样资质的人有很多,但是他们却没有成为有作为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只是不能够勤勉求道和做学问罢了。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