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狮:狮从三水来 舞出南拳功夫
详细内容

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狮:狮从三水来 舞出南拳功夫

时间:2022-05-21     人气:14165     来源:www.ss.gov.cn     作者:
概述:南狮,发源于佛山,盛行于广东。相传,佛山曾出现一只年兽,残害畜禽,破坏作物,弄得鸡犬不宁。当时百姓商议之后,制作“狮子”,把“年兽”吓走......

南狮,发源于佛山,盛行于广东。相传,佛山曾出现一只年兽,残害畜禽,破坏作物,弄得鸡犬不宁。当时百姓商议之后,制作“狮子”,把“年兽”吓走,从此舞狮传了下来,成为祛邪辟秽、祈求瑞福的民间风俗活动。

传说的真假已无可考究,但如今三水人的舞狮情结却无比真切。作为三水最重要的年俗之一,逢年过节或者每有喜庆活动,人们必然请出南狮助兴。遍地开花的南狮团队,还有三水各镇各村举办的南狮赛事,引得群狮齐聚,角逐王座,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葆活力。随着时代发展,南狮已经超越了民俗活动的范畴,成为三水人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

重在写意 喜怒哀乐各有情态

“广东南狮讲究意头。天灵盖点睛是预示吉星高照、鸿运当头,眼睛是表示眼观六路、志在千里,口是象征笑口常开、大吉大利,鼻是寄意币通财通、路路相通,狮身意味着身体健康、身强体壮……”3月22日下午,在三水区西南街道西布村训练基地,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汉庭兴致勃勃地介绍南狮各部位的寓意。

“狮头借鉴戏曲面谱,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嘴都可动。”刘汉庭说,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有人甚至认为南狮较为接近年兽。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以前会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舞狮之前通常还会举行“点睛”仪式。仪式由主礼嘉宾进行,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上,象征给予生命。

在舞狮技艺中,南狮重写意。所以,南狮有喜、怒、哀、乐、动、静、惊、疑这八种形态。其中,喜的形态,配轻、快、欢乐的鼓点,狮头轻摆头或轻跳转身,配弓步、马步、上膝或独立步等。怒的形态,配重、急、快鼓点,狮头用力抖动,配马步、弓步、站立步等。这些形态把狮子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淋漓尽致。

除了八种形态,南狮还有蛇青、水青、蟹青、桥底青等“采青”套路。“采青”指舞狮过程中猎取悬挂于高处或置于盆中的“利是”,刘汉庭对此有颇为传神的演绎:以采蛇青为例,即模拟狮子吃蛇的情形,首先要从蛇尾开始对它挑衅,让它盘跳起来。经过一番斗智斗勇,狮子要突然扑上前,踩住蛇头,咬住蛇尾,甩到它无力抵抗;再踩住蛇头,慢慢从蛇尾开始将整条蛇吞进狮口,最后把青含住,将蛇吐出,这样才算“采青”成功。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不懂传统南狮的人认为狮子舞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刘汉庭则认为,每一个鼓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形态都有规定的套路与不一样的意义。例如,如常见的采蛇青,既要展现狮子的威风孔武,又要兼顾它的憨态和淘气,这就需要鼓点快、重,然后突停鼓点才能凸显,其中的奥妙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

学习舞狮有何秘诀?刘汉庭认为,南狮的步法完全采用南拳武功之四平马、子午马、麒麟步、跳步等。这些动作都是硬桥硬马,刚劲有力,有了南拳的功夫作为基础,舞出的南狮才能威风凛凛、神采奕奕。因此,练习舞狮时要注重练习下盘,扎好马步。而要想深得传统舞狮文化的精髓,还得研习传统鼓乐,同时步法、步形也很重要。“一般人学习舞狮,大多是从传统‘地狮’开始。如果有天赋,肯努力,大概一年到两年就能学会。”刘汉庭说。

源自佛山 最早可追溯至汉代

关于南狮的起源,有许多故事版本,而被研究者广为援引的是:古时,佛山出现过一头年兽,每年岁末就出来糟蹋庄稼,伤害人畜。乡民为避其害,用竹蔑扎架,彩绘成多头假狮子。年兽出现时,乡民锣鼓齐鸣,舞动假狮,使年兽惊恐而遁。从此,乡民相信狮子有驱邪镇恶之功,便于每年春节敲锣打鼓地舞狮,并挨家挨户拜年,以求消灾,祝贺吉祥。

传说的真假已无可考究,但南狮的来历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据佛山市非遗学博士谢中元考证,早在汉代,西域狮舞就传入中土;至宋代,民间出现了与武术结合的“狮豹蛮牌”狮舞。宋金时期,狮舞随移民南迁,而有了南狮、北狮之分。南狮又在南传过程中与岭南诸多习俗混合,形成了一些风承中原、俗承广府的特征。如南狮狮头扎有一角,以粤剧中的三国英雄人物脸谱为造型基础,黄底花面,有五色彩纹的刘备狮、红底黑纹的关羽狮、黑色虎纹的赵云狮等,舞时动作威猛,鼓乐激昂,令人振奋。

明代,南狮承袭狮舞蕴武的传统,融入南拳功架。至明末,呈现出岭南地域鲜明的特点。因清政府禁教抑武,习武者以“寓武于舞”的方式延续尚武传统,融南派武术于舞狮身法之中,促成“狮武合一”。晚清至民国时期,广东拳师既习拳又舞狮的现象尤为普遍,每间武馆都设有狮会。

南狮具有求吉辟邪的功用,曾被称为“瑞狮”。“瑞狮”在粤语中与“睡狮”谐音,随着1900年后“中国先睡后醒论”的广泛传播,又逐渐改称为“醒狮”,被赋予唤醒中国、唤起同胞的使命。自此,“醒狮”之名沿用至今。

对于三水而言,南狮在各种民俗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前每个村都有自己的醒狮队,而且人数多,队伍一拉出来都有几十人。”刘汉庭回忆,过年时醒狮队就会出来表演,为节日添喜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三水越来越多的醒狮队伍参与到商业活动中。《三水县志》载,改革开放后,武术和醒狮被列为重要传统体育项目。1984年春节,三水县举办首届狮队进县城贺岁活动,有28队狮队参加,以后成为每年一次盛会。

时至今日,在三水依然处处可见醒狮的身影:平时商场、酒店剪彩、开业或者举办活动,都有醒狮助兴;逢年过节又或是喜庆的时候,三水人就用红狮子和金狮子,寓意红红火火;但凡国际龙狮赛事少不了南狮……几百年来,经过岭南大地的孕育,南狮已经成为了一种综合武术、戏剧、杂技、音乐等为一体的独特艺术形式,在三水文化中源远流长,成为三水人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

发扬光大 书写南狮传奇

2009年,南狮入选佛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拥有企业和政府的支持,南狮依然不可避免地与其他传统非遗文化一样,面临传承的困境和消失的危机。

刘汉庭感慨,如今三水农村的醒狮队数量和规模都在缩小,“不少村还保留着醒狮队,但人数只有十来人。”刘汉庭说,有舞狮技能的人已经老了,而年轻人不太愿意学。平时,因为训练声太大,他们也没少受到周边居民的埋怨,陆续搬了几个场地。加上由于练习舞狮所需的房租、服饰等费用的支出较多,很多老成员离开了醒狮队。

看到学舞狮的人逐渐变少,刘汉庭决心让更多人了解醒狮文化艺术,感受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于是,他在1986年组建成立了三水工人醒狮队,2014年更名为三水区武术龙狮运动协会。队伍组建后,他去三水一些工矿企业、学校、村镇做推广与教学。在刘汉庭的不懈努力下,三水学习舞狮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近年来,协会的经费来源有了一定的保障。一方面有企业赞助,另外政府也很重视传统文化,给予了我们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基地一定的补助。”刘汉庭告诉记者,这些年,三水区武术龙狮运动协会的人数从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年龄跨度极大,下至6岁的孩子,上至70岁的老人。他们的表演足迹遍布三水7个镇街,还去过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比赛,将中华民族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让刘汉庭欣慰的是,现在不仅越来越多的孩子想学习醒狮,很多家长也慕名前来。“很多来学舞狮的孩子,刚开始只是为了强身健体,但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了意外收获,引得家长也纷纷加入。”这种现象让刘汉庭有了信心,也鼓舞他不断提升舞狮技艺,将舞狮精神传承下去。现在的他,除了教孩子们醒狮,还经常研究醒狮技艺,一眨眼、一伸舌、一举高、一步伐,每一个细节,他都希望能更精湛,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目前,三水区武术龙狮运动协会已多次代表三水参加省市的各项比赛,积极推广醒狮文化。协会还培养了多个国家级裁判员和教练员,到各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开展醒狮的培训工作。

从一个自发的、纯粹的传统民俗活动,到全民皆知的非遗文化,南狮在三水这座城市演绎的传奇,依然未完待续……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