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杨和又一地块出让 ,省级检测中心赋能电力产业升级
9月12日,杨和镇成功出让一宗面积40亩的工业地块。地块位于杨和镇大沙电排主涌以北、规划七路以东,由佛山方汇基业科技有限公司竞得。该公司计划投资6亿元,建设电力储能电池检测检验中心。该项目是杨和镇贯彻落实高明区“2+4+N”产业发展战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该项目聚焦新能源电池产业核心需求,致力于建设一个具备省级资质的综合性检验检测中心,深度融合生产性服务与实体制造,覆盖电池原材料、单体、模组到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提供检测、认证、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及咨询等一站式服务。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我区在电池检测领域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新能源电池技术不断创新与产业升级。
该项目的建成运营,将加速高明区传统制造业向高端检测认证服务领域延伸,检测中心有望吸引上下游企业落户,推动高明区内电池制造等产业集群发展,推动服务业、制造业“两业融合”发展,实现从生产服务到产业集聚的双重突破。

为完善乐从片区污水、雨水管网系统,提升周边人居环境品质,南顺第二联围水体综合整治工程由广东顺控水务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代建,由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实施,相关施工情况通告如下:
施工地点:横溪路大墩工业区段
施工内容:市政污水管网完善工程
施工工期:
红色区域(第一阶段)施工计划:9月10日-9月28日
黄色区域(第二阶段)施工计划:9月29日-10月20日
洋红色区域(第三阶段)施工计划:10月21日-11月30日
目前多个村居正在进行施工,施工期间须开挖道路,请通行的街坊注意安全,避开工程围蔽物,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封闭施工期间对市民出行构成一定影响,如有不便,敬请谅解,感谢各位市民的支持和配合。我办已成立联围整治工作专班,做好施工过程中协调工作,加快推进施工进度,如对工程有疑问或建议,欢迎致电乐从镇城建办咨询热线:28331596!工作人员会认真倾听您的声音,尽快为您解答疑问与问题。
好消息!
林岳吊丝丹竹笋喜获国字号认证!
成功入选2025年第二批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近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发布2025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林岳吊丝丹竹笋”榜上有名,为南海区唯一入选的农产品,标志着拥有广东“笋王”美誉的林岳吊丝丹竹笋走出广佛,走向全国,再迎高光时刻!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是指在特定区域(原则上以县域为单位)内生产、具有显著地域特征和独特营养品质特色、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稳定的供应量、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高,并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定和核发证书的农产品及初加工产品。
作为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独特营养品质和市场认可度的农业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认证,对于推进地方品种保护,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拓展市场渠道和农产品溢价空间,满足公众对安全优质营养健康农产品的需求,实现优质健康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有着积极的意义。
味甜无渣、清新爽口……
林岳吊丝丹竹笋何以出名?
桂城君带你了解
何为“吊丝丹”?相传在广州白云山下,曾住着一对恩爱的夫妇。有一天,他们的儿子坠崖而死,夫妻俩肝肠寸断。经过的神仙见状,连忙拆下衣服中的一条丝线,绑着仙丹吊下去,救活了孩子。不久后,孩子复活的地方长出了一片竹林,竹笋爽脆可口,从此被人们称为“吊丝丹”。
“吊丝丹”最早出现在广州沙河,就是那个出产著名的“沙河粉”的地方。吊丝丹爽、脆、甜,完全没有渣,因而有了广东“笋王”之称。当时,很多老广称竹笋煮出来的水都是上等的调味品,是天然的“味精”。后来沙河一带农业用地减少,竹林渐渐消失,沙河“吊丝丹”在最近几十年淡出市场。
但是,在南番顺交界处,与广州沙河“吊丝丹”一脉相承的南海桂城林岳“吊丝丹”仍然活跃在市场上。根据“南海平洲地方志”记载,百年前,即1925年,林岳西步村村民苏洪在广州销售农产品时,发现广州沙河“吊丝丹”口感极佳。于是,苏洪将沙河“吊丝丹”引回了南海桂城林岳西步村的南面沿冬瓜窿河岸的沙质泥土一带,并带动了全村人种植。
一时间,整个林岳地区,沿冬瓜窿河,包括南福村、西步村、墨盆村和南社村开始大面积种植“吊丝丹”。在鼎盛时期,林岳“吊丝丹”的种植面积曾超1500亩。
三山林岳处于南番顺的几何中心,三面环水,一条“冬瓜窿”河流经林岳,串起了番禺、南海和顺德。依河围栏形成的林岳,其半沙半泥的土壤环境,非常适合种植“吊丝丹”。
吊丝丹竹笋具有爽甜、无苦味、无渣滓,煮熟后三天不变质的特点,可用作煲、焖、炒,长时间煲也一样爽甜。在60年代中期,吊丝丹竹笋多销往广州、番禺、市桥、顺德、陈村、佛山、平洲等蔬菜收购站,广东罐头厂及林岳周边的饭店、酒楼。
“从我记事起,家里人就在‘冬瓜窿’这条河边种植‘吊丝丹’。”已经60多岁的潘师傅,“吊丝丹”种了一辈子,如今他的房子对面仍然保留着一亩左右的“吊丝丹”竹林。
潘师傅回忆说,小时候挖了笋,会跟着大人摇着船将笋带到加工厂做成罐头去出口。“当时我们都舍不得吃,这个笋是要出口的。”上个世纪80、90年代,包括林岳在内的平洲地区处于南海改革开放的前沿,是南海最早开启“三来一补”的地区。平洲码头连接南番顺,林岳“吊丝丹”就从这里走向了粤港澳,走向了全世界。
如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林岳吊丝丹竹笋在本地的种植面积仅存300亩左右,但林岳吊丝丹竹笋在种植之外,闯出一片新天地。
今年4月,桂城举办“2025 年‘南海菜’美食嘉年华 第二届桂城・林岳吊丝丹竹笋美食文化节”,林岳吊丝丹竹笋瞬间成为南海美食的焦点。线上,它强势霸榜热搜;线下,它化身强大的客流“引力场”,为林岳的餐厅带来源源不断的食客。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大平台关于林岳吊丝丹竹笋美食文化节的曝光量超50万,各类点赞评论互动总量超2万。其中,湾区美食博主“粒粒不是老粒”打卡林岳吊丝丹竹笋的视频,登上了抖音话题“接下来的广东有吃不完的水果”榜单。
线上的流量也正在转化为线下的客流。不少食客慕名而来,带旺了林岳乃至桂城各大餐馆的人气。林岳吊丝丹竹笋种植传承人黄礼广从三年前开始种笋,如今在林岳吊丝丹竹笋种植基地旁开了笋味轩美食。
“美食文化节的举办,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到林岳吊丝丹竹笋,也为竹笋的销量拓宽了渠道。”“我们五一期间的营业额比平时翻了一倍多。”宜和雅居负责人对这样的业绩非常满意。“生意很好呢,有不少食客是跟着笋节的笋友地图过来的,也有来使用优惠券的。”8囍粥城负责人喜滋滋地说道。
除了举办美食文化节,桂城还推出系列亲子研学游活动。今年五一假期期间,30组亲子家庭走进林岳吊丝丹竹笋种植基地,沉浸式体验竹笋挖掘,品尝特色笋宴。活动中,林岳吊丝丹竹笋推广大使麦钻玮还为孩子们讲解林岳吊丝丹竹笋的名字来由和独特之处,让更多人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同时,林岳吊丝丹竹笋也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在文创领域大放异彩。在本届美食文化节期间,各类林岳吊丝丹竹笋文创精彩亮相:毛茸茸的笋样抱枕、Q萌可爱的笋形钥匙扣、能让你瞬间变身“笋宝”的笋造型头套……这些笋文创产品将林岳吊丝丹竹笋的文化内涵具象化,受到了市民游客的喜爱。
随着知名度的持续提高,林岳正进一步思考如何重构竹笋全产业链生态。作为林岳吊丝丹竹笋产业的推广人之一,麦钻玮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随着消费升级,我们可以考虑深加工产品如即食笋、膳食纤维粉等需求激增,市场潜力巨大。在冷链物流、保鲜技术方面,社区现阶段比较弱势,如果这些方面都提升了,林岳吊丝丹竹笋就可以走出去。”
从百年种植,到如今传承创新,林岳吊丝丹竹笋从田间地头逐渐走向价值链顶端,释放出更大的能量。林岳吊丝丹竹笋并不是被简单地搬上餐桌,而是成为桂城探索关于自然与文化融合的生活方式的有效路径。
心动不如行动
想品尝到最正宗的林岳吊丝丹笋
快跟着“笋友地图”来打卡吧
▼▼▼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