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三水云东海:以乡村风貌提升促“三生”融合高质量发展
详细内容

三水云东海:以乡村风貌提升促“三生”融合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06-08     人气:1563     来源:云东海发布     作者:
概述:走入佛山市三水区云东海街道福田村,一栋栋闲置多年的农房焕然一新,具有岭南建筑特色的灰黑色瓦顶、小披檐与青砖墙体......

走入佛山市三水区云东海街道福田村,一栋栋闲置多年的农房焕然一新,具有岭南建筑特色的灰黑色瓦顶、小披檐与青砖墙体,让这座古村再添风韵。而不少毗邻云东海湖的旧屋被连片租赁,经过改造提升,成为私房菜餐饮店、音乐主题营地、特色民宿项目,在幽静的环境中展露乡村新的一面。


这是云东海街道乡村风貌提升示范点。去年以来,云东海街道结合中部云东海环湖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建设,将沿线村庄作为重点打造的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示范村,对沿线农房、环境进行改造提升,打造全长17公里的云东海沿湖乡村风貌示范带。如今,随着该片区村容村貌靓起来,环湖片区生态更宜人、乡村生活更舒服、乡村产业更兴旺,成为云东海街道打造“三生”融合标杆的缩影。


6月6日,佛山市乡村风貌提升现场会在三水区云东海街道召开,全市五区代表走入福田村,现场参观学习云东海街道乡村风貌提升成果和工作经验。云东海街道注重强化设计引导、以点带面打造示范样本、坚持乡村风貌提升与产业导入相结合等经验做法获肯定。


规划引领 打造17公里沿湖乡村风貌示范带


提升乡村风貌,绘就美丽乡村画卷。去年以来,云东海街道按照市“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和区“一轴一环三区”全域乡村振兴规划建设部署,以岗北村、福田村、沙头村、邓关村为示范点实施农房风貌提升工程,串联伏户欧南村—伏户联队—杨梅福田村、岗北村—上九沙头村、东村、长岗村—辑罗樟山村,重点推进云东海17公里环湖乡村风貌带建设。


“提升农房风貌首先要有接地气、受欢迎的规划。”云东海街道办事处主任邓颖娟介绍,为保障改造效果和满足群众期待,云东海街道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通过引进全国顶尖的专业乡村规划团队和高水平设计单位,以“一村一策、协调统一”为原则,在对沿湖村庄资源禀赋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示范带建设范围、线路、产业发展和乡村运营方向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


为解决村民自建房随意性大、安全性美观性不足的问题,云东海街道立足风貌统一性、文化延续性、整体协调性,编制凸显云东海人文特色的岭南风格农房设计标准图集,建立农房风貌彩图库,让村民在新建和改造农房有丰富参考素材的同时,又保证了村组建筑风格基本一致。


杨梅村委会岗北村小组是首个启动改造工作的示范点。改造前,村内农房屋顶大多为平屋顶,建筑样式、外立面颜色、材质各不相同。立足现实情况和村民意愿,岗北村农房风貌提升采用岭南特色与现代风格相结合,融入广府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统一建筑风貌。


改造后的岗北村,连片农房以红、白相间为主色调,符合现代时尚审美;灰黑色小披檐和白色勒脚又增添了一丝传统韵味。为激发村民参与改造积极性,云东海街道推进过程中主要采用“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通过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村干部带领一批改造意愿较强的村民率先进行改造,打造示范样板,让其他村民可以直观感受改造效果,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获取村民支持。


岗北试点先行,示范效果凸显,整齐而亮丽的农房新貌与湖光水色、美丽田园相互辉映,给全市五区参会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佛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何战肯定云东海街道经验。他认为云东海街道注重强化设计引导,为整体效果提供了保障,以点带面扎实推进,通过打造示范样本,把抽象的政策引导变成各村居实实在在看得到、可学习借鉴的具体成果,有利于凝聚共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值得学习借鉴。


导入产业 探路“三生”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个地区农村的整体风貌是区域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乡村建设水平的直观表现。整洁有序、富有特色的乡村面貌既是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直接体现,也是保留和传承区域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云东海街道辖区面积约89.4平方公里,下辖91条自然村,各自然村情况各不相同。为更好突出村民主体作用、尊重村民正当诉求、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在推进乡村风貌提升过程中,云东海街道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村民大会等方式广泛收集民意,因地制宜编制了多规合一、简约实用的村居规划,合理布局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提升农房风貌,必须要注重历史、传承文化,绽放美丽乡村的独特魅力。”邓颖娟介绍,云东海街道把农房风貌提升、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因地制宜分类划片,分别给出方案,确保改造或新建农房与当地农房整体相协调,既有传统的形,又有文化的魂。


如在杨梅村的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中,注重围绕六祖慧能的民间传说和福田村名的由来,广泛融入福文化,百福山、足印石成为网红打卡点,福文化节曾被央视新闻“夜游中国”栏目直播;依托邓培故居,石湖洲村的改造提升主要围绕红色文化进行;伏户村作为三水首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粤曲星腔发源地,农房风貌提升更多体现的是岭南粤曲文化内涵。


由点到面,串珠成链。随着云东海街道17公里沿湖乡村风貌示范带日渐成型,云东海立足自身生态环境、区位交通、产业载体等资源和优势,在风貌提升中注重产业引进、培育和发展,探路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蝶变。


云东海街道党委委员郑启杰介绍,近年来,云东海街道确立了以北湖生态旅游为主线,产业振兴为抓手,以“游湖听曲赏花学史”为特色,按照“一湖两岸四区八景”的总布局,全力打造云东海环湖乡村振兴精品线路,去年,云东海街道投入1亿元实施六大工程,大力推进云东海环湖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建设。


2021年以来,云东海引入音乐营地、民宿、私房菜、草莓种植园、茶博园等总投资超2.6亿元的旅游相关产业,因地制宜探索物业经营、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等发展模式,引进社会资本推动云东海环湖乡村振兴精品线路建设。


“美房”“富民”  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


6月6日,在福田村可见,村落肌理排列有序,村中古祠堂、古书舍、古民宅等传统建筑连片保存较好。随着乡村风貌改造提升,村中祠堂、书塾、保存良好的传统岭南建筑被重新修缮活化利用,传统建筑变身为私房菜馆、特色民宿等,焕发新的活力。


以风貌提升为抓手,以产业导入为重点,云东海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效果显著,私房菜、民宿、音乐营地、水果采摘、稻田花海等产业运营项目相继进驻福田村,农旅型产业带来的人气日益高涨。


“村里的变化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云东海街道杨梅村委会副主任、福田村村民小组组长徐耀忠说,以前村里的村民外出打工多,回来的很少,现在经常回来,尤其是今年,很多回来张罗村屋出租的。


他介绍,随着云东海湖环湖沿线乡村风貌不断提升,村中过去无人问津的旧屋如今成了“香饽饽”抢手物业,不少村民贴出租赁信息,快则一天就租出去,慢的一周也能租出去。“随着土地价值上涨,村里集体经济也水涨船高。”徐耀忠说,过去村里人均分红只有1000多元,如今最少也能达到6000—7000元,目前土地租金按照每三年10%在提升,未来还会更好。


“发展成效更多地体现在村民个人受益上。”徐耀忠说,村民收入渠道越来越多元,集体经济分红其实只是一小块,像村屋出租,如私房菜餐馆给户主带来5万元一年的租金收入。


这是云东海环湖核心片区推动美丽乡村向发展美丽经济转变的缩影。据悉,环湖核心区是云东海街道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位于佛北战新产业园核心起步区——云东海生物港东侧,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的西侧,也是云东海街道探索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打造城乡融合标杆的试验田。


如今,随着乡村旅游、特色民宿、户外休闲、农耕体验等农村新型经济业态在该片区加快集聚,环湖乡村纷纷迎来蝶变:岗北村的荒地变成了“四小园式菜园”,徐局村的“水果长廊”已有雏形,沙头村20多亩传统鱼塘将变身高端垂钓基地,东村将迎来足球训练基地、露营营地,长岗村将引入茶文化休闲农业园……


“只有推动‘美房’‘富民’相结合,让农房风貌提升工作从输血转为造血,才能激发持续提升的内生动力。”邓颖娟说,通过鼓励、引导村集体和村民改造开发存量闲置农房、土地,增强持续增收能力,辖区农村人均分红为区平均水平的2.6倍。


如今,村民也更愿意花钱和精力对自己的住房进行微改造甚至重建,形成了农房风貌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可持续发展局面。“坚持乡村风貌提升与产业导入相结合,丰富了乡村的元素,拓展了产业形态,风貌提升也因此更有张力和生命力。”何战肯定了云东海街道的经验做法。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