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站点
> 顺德治水的“陈村方略”试点半年多有何经验?
详细内容

顺德治水的“陈村方略”试点半年多有何经验?

时间:2022-06-16     人气:1146     来源:绿色陈村     作者:
概述:行走在陈村镇合成社区,穿村而过的鱼栏涌流水潺潺,“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韵味倩影初现。数个月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水体发黑......

行走在陈村镇合成社区,穿村而过的鱼栏涌流水潺潺,“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韵味倩影初现。数个月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水体发黑,河岸杂草丛生,附近的居民甚至不愿多作停留。


从昔日脏乱差的河涌摇身一变成为散步打卡胜地,鱼栏涌经历了一场内外兼治的“大手术”。作为全区唯一一个全域纳入治水试点的镇街,陈村镇已率先完成摸查行动和清岸行动,一批美岸示范项目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之景,越来越多的“鱼栏涌”正在华丽蝶变。


先试点后推广,是顺德治水大会战中“四先四后”的工作思路之一。作为试点,陈村肩负着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半年多以来,探索出哪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让我们一起探寻陈村的治水方略。


黑科技溯源:


从“头痛医头”转向“整体把脉”


顺德是典型的联围城市,治水必先治围。


从全区七大联围来看,南顺联安围覆盖陈村大部分镇域,是其中最小的联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南顺联安围特征明显、易于实施,很有机会在治水大会战中率先取得成效。陈村作为顺德北部都会中心门户,如何将“半城半绿”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城市的竞争力,也将是对顺德“以水美城、以城聚才、以才兴城”战略最好的响应。


这些资源禀赋,让陈村成为全区治水大会战的探路先锋,扛起先行示范的重任。


治水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多个领域,涉及多个部门,必须有“头号工程”和一盘棋的攻坚态度和气势,突破九龙治水的藩篱,攥指成拳。


为此,陈村迅速建立由书记、镇长任“双组长”的高位统筹指挥体系,成立了以水兴城工作领导小组及建设指挥部,把所有涉水事项统筹起来,大兵团联合作战,全面实施“摸查、清岸、还河、活水、净水、美岸”六大行动。


河涌水质不达标,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是管网。以往治水主要针对黑臭河涌进行末端截污,看似走了近路,实际却是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零敲碎打治理的弯路。


治水如治病,找准病根是关键。摸查行动请来了在深圳茅洲河治理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中国电建,让专业的团队办专业的事。


下好摸查行动的先手棋,技术团队统筹河涌上下游、左右岸以及干支流等全流域涉水要素,从地下到地面、从地面到空中,围绕“厂、网、河、源、城”五个维度进行全面体检、整体把脉。


全镇被划分成15个片区,首先集中力量和资源用1个月时间摸清赤花等水资源较丰富的东部片区水环境,找准规律形成摸查标准,再将经验做法逐步推广至其余14个片区。


有了黑科技的加持,摸查行动不再是盲人摸象。大型无人机通过航拍建模、3D建模等科技手段形成涉水建筑全要素登记台账,形成“一河一表、一河一册”。对于狭小管网、暗涵等人员无法到达的区域,三维激光扫描仪、船舶式CCTV、暗涵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黑科技派上了用场。


只见小巧灵活的管网机器人一头钻进地下排水管道,就像医生给病人做胃镜一样。别看它的外形酷似玩具越野车,却能360°无死角录像和拍照,地下排水系统的淤积、破损、搭接、混接等情况都逃不过它的“眼睛”,还能实时把画面回传到地面控制端。


有了这些神器,陈村仅用了3个月就完成了各片区外业摸查工作,摸排成果准确率高达98.21%,系统摸清了全镇水环境底数。在此基础上,一个集查询、统计、索引于一体的数字化管理智慧平台被搭建起来。这相当于治水有了智慧大脑,今后在巡河过程中发现有垃圾或者管网漏水等情况,都可以通手机定位上报、快速排查,成为城市治理的好帮手。


纵观全国各地,不少黑臭水体经过治理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之景,但出现反弹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在于治标不治本。从“头痛医头”到“整体把脉”,折射出陈村治水思路的转变,以及对长治久清的追求。


正所谓“流水不腐”,持续注入活水是消除黑臭水体的关键。下阶段,陈村将把工作重心转向美岸行动及联围治水工程的还河、净水、活水行动。


从珠江分支而下的文海河,是陈村有名的“母亲河”,因早期工业园开发建设,导致文海河支涌变成了断头涌。打通断头涌,引来源头活水。如今的文海河支涌与鸡肠窖河即将贯通,届时将恢复水体循环。


接下来,陈村还将推进潭洲后街涌等15个活水连通工程、56条河涌清淤工程、弼教水闸等3个水闸提升改造,计划用两年时间逐步实现河涌成网、活水自流。


破解清拆难:


榕树下、祠堂里议事协商敞开谈


陈村三江环绕,170条河涌密织成纵横水网,两岸涉水违法建筑物数量庞大、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有的河涌甚至已不见真容。更为麻烦的是,餐饮及生活废水直排河涌,不仅影响河涌截污工程推进,更会破坏河涌景观多样性。


违建不拆,劣水难治。然而,清岸之路并非坦途。


在合成社区,5条河涌涉及的违章建筑多达数十宗。“虽是违建,却凝聚了街坊们的感情和心血,如果不能体谅他们的不易和对房屋的不舍,清岸行动就难以开展。”合成社区党委书记冯胜光深知,作为土生土长的陈村人,大家也希望自己的家乡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只要用心沟通,一定会得到配合。


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冯胜光到居民家中宣传政策法规,倾听他们的心里话。“我们带上鱼栏涌沿岸景观设计图纸,把河涌整治后的美好蓝图摆出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冯胜光说,党员干部带头动员劝说身边亲朋好友,率先垂范自清、自拆,以实际行动为群众树立清岸榜样。


有事好商量,治水一起议,合成社区还多次召开议事协商会议。“清拆之后,怎么建?”“清岸、美岸的资金由谁出?”……榕树下、祠堂里有着儿时的回忆、有不变的乡音、有守望相助的情分,大家在这里开诚布公,面对面敞开谈,社区“两委”班子一一耐心解答。


精诚所至,事半功倍。在一次又一次真心实意的恳谈中,清拆工作得到了居民们的理解和支持。去年10月27日,十几台挖掘机挥舞着铁臂开始清拆,鱼栏涌涉水违章建筑应声倒下。


在清岸行动中,陈村镇总结出了“党员先行、先易后难、以点带面”的三大工作策略,将拆违从“要我拆”逐步转化为“我要拆”的群众自觉行为。


随着清岸行动进入“深水区”,拆迁部分河段生态控制线内的产权建筑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有的还是村民的唯一住房。


地处潭洲村南部的前街涌,未来将串联起附近潭洲木趣森林社区公园、三龙湾学校等一系列重点建设项目。要让前街涌从被忽视遮蔽的“灰姑娘”蜕变成亭亭玉立的“闺中秀”,仅仅拆除涉水违法建筑并不足以展露其全貌,还需要拆除河岸生态控制线内的产权建筑,释放更多连续、完整的河岸空间,为后续岸线生态修复、截污管网铺设及景观提升创造条件。为此,陈村研究建立“异地安置、产权置换、资金补偿”三种模式,让居民吃下“定心丸”。


如今,陈村通过清岸行动已释放出14.35万平方米的滨水空间。踱步在滨河林荫道路旁,望河道围绕两岸蜿蜒前行,就会发现陈村河涌两岸开始变得空旷靓丽,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沿河风景一览无余。


分类施策:


“一河一景”量身定制美岸方案


做好清岸还河的粗活、统筹兼顾的细活,接下来如何做好美岸兴城的美活?陈村的答案是做好顶层设计,高位谋划城市整体规划,以治水为契机打造青年发展之城,让人才近悦远来。


借助专业设计团队“外脑”,陈村已明确了大部分河涌的美岸专项规划,全域170条河涌如何美岸,均有详细的指引。其中,11条河涌被纳入南顺联安围区水体综合整治工程,24条列入重点片区示范河涌,其余的河涌则由村居按照区、镇指引实施美岸设计建设,区镇村三级合力美岸。


美岸资金从何而来,这是最直接,也最现实的问题。看到《美岸扶持资金办法》,冯胜光心里有了底气,村居河涌美岸提升可以获得70%的资金扶持,“借助政策的东风,我们准备大干一场,全面提升社区5条河涌沿岸景观。”


作为美岸示范项目之一,合成社区鱼栏涌整治成效初显。改造后的村心公园成为了美岸生态河道雨水花园,美人蕉、茭草等水生植物随风飘扬。


“雨水花园就像城市的小海绵,当下雨的时候会把雨水储存起来,遇到干旱的时候再释放出来,形成整体生态的小循环。”鱼栏涌规划设计方周洁玲表示,美岸行动不仅美化了鱼栏涌,还提高了河道“自净能力”,一举两得。


眼前的景象,让71岁的老人欧耀泉回忆起鱼栏涌数十年来水质的变化。“小时候河水清澈见底,我们经常挑水回家饮用,小孩子们在河里游泳、抓鱼,十分欢乐。”欧耀泉说,令他感到惋惜的是,大约从30年前开始,鱼栏涌的水质一天天变差,河道两岸废弃物堆积、生活污水直排。最为严重的时候,甚至发出阵阵恶臭。


治水大会战让欧耀泉看到鱼栏涌再现一泓清水的希望。随着美岸行动的推进,水质提升,河岸美化,附近的居民从以前的“掩着鼻子走”转变为“没事就想来这里散步、锻炼”。


鱼栏涌的蝶变,只是其中一个缩影。这背后不仅有扶持资金的支持,也有公共景观艺术咨询顾问量身定制的规划设计。陈村高标准建立顾问专家库为美岸行动出谋划策,已建成陈村镇四季公园、龙舟公园一期、吴家围厘涌、潭洲华阳路湿地公园等一批美岸示范项目。


强化片区统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这是陈村接下来实施美岸行动的方法论。24条重点片区示范河涌将分片区进行景观概念性方案征集竞赛,每个片区5个方案进行比选,提高美岸项目的品质。


河涌被划分为工业园园区、农田区域、居民生活区三大类进行分类施策。比如,根据环境功能区划进行河岸修复,保留生态河岸风貌。对于规划条件成熟、资源禀赋丰富的河岸,则因地制宜打造亲水公园、慢行碧道、“四小园”、规划道路车位等,构建“一河一特色、一村一示范”。


这场治水大会战,不仅让群众开始享受到河涌水清岸绿的锦绣风光,拱桥、榕树、祠堂、草艇、水上花埠等岭南水乡元素也将被保留下来,让城市留住记忆、让群众重拾乡愁。


最近,庄头村成泰河建成了400米长的滨水碧道,蓝色的路面与绿色的围栏将蜿蜒的小河装点得活泼清新。成泰河边原有的埠头被保留翻新。端午时节,赛龙舟、草艇拔河、禾桶捉鸭等颇具本土特色的比赛轮番上演,一幅岭南水乡画卷徐徐展开。看着河岸一天天变成合意的模样,村民们心里既踏实又自豪。


治水,贵在长效,长效治理的核心能量源于全民治水。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力量参与到治水大会战中。陈村不少市民自愿加入护河志愿者中,合成社区把治水大会战和“四小园”活动结合起来,居民们在鱼栏涌两岸种植花草,美化沿河风光。


从一条条特色示范河涌的华丽变身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理念的变化,从官方到民间,从过去的大开发到现在大保护的蜕变之路。需要注意的是,顺德实施以水兴城战略,并非一项3到5年的战略,而是一项百年战略,陈村的先行探索,任重道远。


如今,已经退休的欧耀泉主动担当志愿者,负责鱼栏涌岸边花草的养护工作。“希望鱼栏涌的水质进一步改善,恢复到像我们小时候鱼虾成群、能够游泳的模样。”欧耀泉充满期待。

(声明: 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分享